时间:2022-11-29 07:54来源:作者:点击:
怀孕:如何提高一次性受孕成功率
据统计,集中在可孕高峰日(即排卵日)前后同房,可使75%的妇女在2.76个月经周期内受孕、这样我们就能大体算出,无生育障碍的夫妇月平均受孕成功率为27%。青年夫妇正常的房事频率为三四天一次,在理论上,这样的频率可以使无生育障碍的夫妇在预定的日子里一次受孕成功,但实际成功率要低得多。因此,当我们提倡在最佳生育年龄、最佳身体状况、最佳生育季节完成受孕,可提高生育质量的时候,如何提高一次受孕成功率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里,我们先分析一下无生育障碍而一次受孕失败的原因。一种情况,是由于发生了临时性生育障碍。最为常见的当是近半个月中有过较大的情绪波动,如过分的焦虑、抑郁、悲伤等,特别是经过长期生育准备、一心求得一个好宝宝的人,越接近“临战”时刻,心理越是紧张。这些情绪因素发生在女方、会使女方内分泌失调而影响正常排卵,错过受孕时机;发生在男方,会使男方因心理过于紧张而发生早泄或阳痿。另外,性交过稀,超过七天,以至死精太多,或性交过频,一天一次,甚至一夜数次,以至成熟精子太少,这些均会影响精子活力,同样会错过受孕好时机。-怀孕
其次,是营养不当。有些青年夫妇片面认为营养越好,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就越高,就能生下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来,于是乎在准备受孕的日子里天天膏粱厚味,外加补品甜食,结果造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过剩,导致酸碱失调,使体液(包括血、汗、唾液、精液、阴水等)偏酸,在女方,过酸的阴道环境能过多杀死精子,而宫颈黏液过稠,使精子不能穿透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相遇;在男方,精液偏酸,也会使精子大量死亡,健康精子达不到一定量,就不能保证受孕成功。
另外一种情况是,精子虽然与卵子结合了,但在妇女知觉已怀孕以前就流了产.妇女还以为是月经来潮,临床上称之为早早孕丢失或亚临床自然流产。这主要是因为精卵结合后还未着床,或着床后受精卵扎根不深就进行性交,或妇女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外力撞击、疾病等原因引起胚泡脱落。有人估计,这种早早孕丢失的可能性高达30%左右。换句话说,无生育障碍的夫妇所以一次受孕未获成功,半数是由于夫妇缺乏性保健知识造成的。一向月经正常,如某次月经提前或延后,经血中有紫块,很可能属于早早孕丢失。
此外,少数人停服口服避孕药不到3个月,或在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严寒酷暑、月蚀地震等不良气候条件下同房,也会使受孕失败;男子穿紧身裤,或使用电热毯,阴囊温度升高会热死精子、发生临时性男性不育症。
综上所述,准备生育的夫妇双方,在身体健康无病、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为了按计划实现一次受孕成功的目的,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选择最佳受孕日 年龄在25-30岁左右的青年夫妇,结婚至少一年以上,如需要生育,一般安排在春分前后至夏至那段风和日丽、百花争艳、春意浓浓的日子里受孕较为理想。据研究,日照长,气温适中(18℃—25℃),人体最感觉舒服、春情高亢,不仅受孕成功率高,而且有利优生,如遇到天气异常,可推迟到下个月进行。
2、怀孕前合理营养?力保体内酸碱平衡过去农村有句老话,叫“越穷越要生(孩子)”,因为穷人家—年到头,几乎粗粮野菜当餐,吃不上鱼肉,也许存在着营养不足的问题,但绝对不会发生体液偏酸的问题,也没有避孕所以很容易怀孕,生的孩子也就多了。在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中,不少是属酸性体质。因此,在准备生育的3个月中,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鱼肉为辅,多吃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确保体内酸碱平衡。同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心胸开朗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这样不仅受孕易获成功,对以后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也极有利。
3、进行受孕演习
[1]
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绝大多数夫妇都有意识有目的地受孕。正因为此,在性反应周期中出现心态反常,特别在性欲产生的准备阶段和性交阶段,因心理紧张影响性生活质量的很多,个别甚至发生阳痿而不能交合。因此,在正式受孕前要进行多次训练。方法如下:坚持基础体温测量,预测排卵日期,同时参考自我感觉(阴水稀薄透明,增多外流)确定排卵日,在排卵那天先睡觉后同房(不要忘记用阴茎套!)。因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不仅体力恢复,而且激素分泌增多,心态平静,情绪稳定,性交时间较长,男女双方均可达到性满足。这种演习不限于排卵期,平时性生活中也可使用。
4、怀孕前寡欲,怀孕后禁欲。30岁左右的青年夫妇,根据不同情况应建立每周l—2次的房事频率,即为寡欲。但在女方排卵那天,或前后一天,一定要进行一次交合,且由女方掌握主动权,事前也不必告诉丈夫,避免过度兴奋,在半夜醒来后主动向丈夫求欢。如果以后女方不再有性欲要求,说明精卵可能已结合,夫妻宜分床或分被,并禁欲3个月。
虽然受孕在片刻间即告完成,但怀孕前准备和怀孕后保健动颇费心思,很需要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优生。
[2]
Copyright © 2024 Yq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网站 版权申明 乐清专题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网站备案:浙ICP备2023039169号-1 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712 系统支持: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