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在岁月的摸爬打滚中不要轻易忘记最初时人的本心,即人之初与生俱来的善良、宽容与博爱,延伸开来就是指不要被现实打败了梦想,应该坚守理想。
但是,现实的状况往往是这样:也许你原本觉得拥有一样东西,就拥有了幸福;也许你原本觉得完成了某件事,这一阶段的生活就变得圆满;也许你原本觉得你现在所想要得到的一切就是最终你想要的全部。
然而,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当你实现了最初的愿望,你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我要的仅仅只有这些吗?再回首时,发现自己已经变了,变得贪婪或者是刻薄,变得失去了梦想失去了坚守,只剩下满脑子的欲望。
其实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态更稳健一些,而不是盲目扩张。尤其是我们年轻时候的梦想和坚守,我们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放在人生的首位。虽然如今谈梦想,难免让人觉得晦涩,听者会鄙其文绉绉,甚至认为在作秀。
在这个一切都狂飙突进的时代,仿佛梦想和现实中的工作、生活格格不人,仿佛梦想只是学生时代的痴人说梦,或是无业游民游手好闲的借口。
但是相比那颗纯洁的心灵被功名利禄蚕食得面目全非,我们更应该坚守梦想,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一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沓作文本。作文本上是他曾经任教过的幼儿园的31位孩子在50年前写的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随手翻了几本,很快便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梦想吸引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自己是未来的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里游泳,喝了三升海水而没被淹死。
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童,他相信将来他肯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英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内阁。
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为他刊登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便向布罗迪飞来。其中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很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本。
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了去。一年后,布罗迪手里只剩下戴维的作文没有人索要。他想,这个人也许是死了,毕竟50年了,50年可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
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那个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
布罗迪老师轻轻感叹道:“我们总是认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痴人说梦,但是总有那么一批坚守者,是他们向我们证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理性。”
故事中的戴维虽然是一位盲童,但他年幼的时候便产生了立志成为教育部大臣的理想,并将理想化作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坚守、实践,这或许就是信念的力量。
其实我们年幼的时候也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梦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为各种诱惑或者困难就轻易地放弃了,等到我们垂垂老矣,才蓦然回首发现“这辈子原来什么也没干成”,这是每一个丢失了最初梦想的人的耻辱。
虽然外界总是有很多不可抵抗的因素,但这些不应该是我们丢失最初梦想的借口。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就是这么渺小的我们,就是因为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时刻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于是我们必须重拾“初心”,也就是最初的梦想,像范玮琪《最初的梦想》唱的那样“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我们只要坚守梦想,坚守“初心”,一定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 版权声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网络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