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找工作的经验之谈

大学生就业顺序可不能乱!我毕业十几年了,这都是血的教训。(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就别看了)
一、一定要试试考公务员、考编制,或者进垄断国企、外企、有名的民营企业。
二、要是上面这些都进不去,别去搞实体,尽量去企业打工。千万别买股票、别投资,别借钱,也别创业,能领到工资就相当于最好的创业了。
三、进企业优先选那种有成熟培训体系的大公司,就算刚开始工资比小公司低30%也没关系。小公司说“一人顶仨”那就是画饼,是坑。没人带,全靠自己瞎摸索,3年后你简历上都写不出拿得出手的项目。
四、别迷信那些说“高薪急招”的岗位,特别是小众行业或者新成立的公司。就像2018年大批招区块链运营,2021年招社区团购团长,热潮一过全失业了。不如选能积累“核心技能”的岗位,像编程、财务、供应链这些,不管到哪都能有口饭吃。
五、前3年别光盯着升职加薪,得拼命攒本事。比如你做新媒体,别只会排版剪视频,逼自己学会用户运营、数据分析,3年后跳槽工资能直接翻倍。要是混日子等升职,大概率会被新人顶替。
六、千万别为了逃避就业去考研!要是你都没想好考这个专业以后能干什么,那大概率读完研还是迷茫,还白白浪费3年应届生身份。不如先工作1年,想清楚了再考定向专业,像法律、医学这类。
七、一线城市可以去,但别非得死磕落户买房。在北上广深待个3 – 5年,攒够行业资源,见识过最厉害的玩法,就及时回到新一线或者老家省会城市,性价比可比“月薪1万住城中村”高多了。
八、远离那些消耗人的工作,像天天陪酒的销售、机械重复的客服,还有老板动不动就骂人搞PUA的小公司。赚那点钱还不够治抑郁的,还会把你的心气磨没了。宁可选择钱少点,但能学到东西、工作氛围正常的岗位。
九、别碰消费贷、校园贷,哪怕是借呗、白条都少用!月薪5000就敢分期买1万的手机,下个月就开始为还款发愁,只能被迫加班,还不敢辞职,活生生就被套住了。
十、千万别信“年轻人就该闯,创业输了大不了重来”这话!99%的创业都得有资源,像人脉、资金、技术这些,普通人创业就是拿自己的血汗钱去填坑。你爸又不是任正非,还是先老老实实攒5年行业经验和启动资金再说。
十一、考公或者考编要是没成功,别灰心,可以试试曲线救国的办法:先去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做派遣工,或者去基层当村官、参加三支一扶,积累2年基层经验再考,竞争压力直接能降50%,可比在家脱产备考强太多了。
十二、选行业要避开那些高风险或者被政策打压的领域,像教培、P2P、长租公寓、电子烟这些。2021年大批教培机构倒闭,员工被拖欠3个月工资,想哭都没地儿哭。不如选刚需行业,像医疗、养老、基础制造业,至少不会突然失业。
十三、别轻易裸辞!骑驴找马最稳当,哪怕新公司就多给2000块钱,也比在家空窗3个月,简历变得不好看强。空窗期要是超过6个月,HR就会怀疑你能力有问题,底薪都得砍一半。
十四、职场前5年,深耕一个领域比频繁换行业强10倍。比如你做电商运营,从淘宝到拼多多再到抖音,都在电商这个赛道,经验能接着用。要是一年换一个行业,从教育到新能源再到直播,那永远都是新手,35岁肯定失业。
十五、最后一条重要原则:保护身体比赚钱重要!别信“年轻就要996拼一把”这种话,25岁熬夜加班搞出胃溃疡,30岁体检又查出结节,赚的钱全送医院了。每周留3天时间运动运动,哪怕只是散散步也行,身体垮了就什么都没了。
十六、关于户口:要是老家是三四线城市,能拿到一线城市户口就尽量拿,哪怕是集体户也行,以后孩子高考、买房都有优势。要是老家是新一线城市,像成都、杭州这些,就没必要为了北京户口跑去郊区住地下室,性价比太低了。
十七、别太迷信专业对口!90%的大学生毕业都没干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你学机械的去做新媒体,学英语的去做跨境电商,完全没问题。关键是培养可迁移能力,像沟通、逻辑、数据分析这些,比死守专业重要多了。
十八、要警惕老板画饼!老板说“公司上市分股权”“跟着我干肯定有钱途”,可就只给3000块底薪。真正靠谱的公司,哪怕小点,也会按时发工资、交五险一金,还有明确的晋升机制,光画饼的基本都是骗子。
十九、副业可以搞,但主业可不能丢!比如你主业是程序员,副业接点外包赚外快,这没问题。但要是为了做自媒体把工作辞了,99%会后悔。副业月入5000可比主业月入1万难多了,先把主业稳住。
二十、最后要认清现实: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别总想着年入百万、30岁当总监。要是你能在35岁前找到一份月薪1万,有五险一金,还不用熬夜的工作,周末能陪家人逛公园,那就已经超过80%的同龄人了,别瞎焦虑!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