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一定是道德问题吗?

乐清网_婚恋_婚姻之道_ 2024-02-09 转载自:乐清网
曾经看到某情感作家的书签上面写着:“等到他出轨时,为时已晚……”,说明女性对男人出轨的恐惧和厌恶,已经让情感作家敏锐地察觉到了,可以利用这种恐惧的心理来让女性为她的理论买单。

市面上对于出轨的态度都是要么教“原配”严防死守或者各种攻心计谋,要么把“小三”当过街老鼠予以道德舆论的压力。

然而,你抗拒的,都会持续。你越恐惧的,则越有可能降临。如果我们如此恐惧和憎恶一件事情,我们是否应该对其有更好的了解呢?到底什么是出轨呢?

国际著名咨询师Esther Perel对出轨的定义是,如果人的某种行为满足三个条件:

1. 是TA必须对已有契约的伴侣保密的行为。

2. TA和发生此行为的对象有某种程度的情感连结(付钱的性也算有情感连结哦)。

3. 这种行为具有性的诱惑力。(注意:只要有诱惑力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实际发生)

那么此人的行为算是【出轨】(infidelity)。

由于网络的发达,在今天,我们要去寻找虚拟的性诱惑越来越容易,但同时也由于信息的发达,要保守一个秘密越来越难。这就导致了现代人必须面对出轨这个话题。

为什么出轨对现代人打击这么大?

古时候,婚姻只是一种出于经济和繁衍的考虑的安排,很多时候婚外的感情才是人们寻找爱情的地方。出轨威胁到了经济和后代的安全感,这也是主流讲出轨的理论依据。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期待结婚的对象是我们无话不谈的朋友、血浓于水的亲人、有激情的性伴侣、体贴的知心人、育儿的伙伴……如果伴侣出轨了,就代表我们失去了这一切。如果探究更深层的心理就会发现,伴侣出轨更代表我们自己在伴侣角色中“不合格”的耻辱感。

如果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男性的出轨可能等于自己的生命和自己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女人怎么能对出轨不深恶痛绝?她们的身体和情感,都是有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记忆的呢。

在男权社会,男性则通过各种社会制度的设计、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个人和集体的暴力,来使女性失去了资源支配权和生育否决权。

反过来,女性则必须对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提供资源的男性,以及有可能夺取自己资源的其他女性严防死守,造成了“原配”和“小三”纷争不休的局面。

严防死守真的有用吗?抗拒和恐惧真的会有好结果吗?在婚姻家庭咨询中有一个共识:家庭悲剧是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许多被出轨的女性,很多都有一个出轨的父亲和一个被出轨的母亲。反之亦然。

越是抗拒一件事,这件事越会持续,是因为生命要通过这件事教给你的东西,你还没有学会。越是恐惧一件事,这件事越有可能发生,因为你的潜意识知道,这件事的背后有你未完成的功课要去做。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很多行为看起来和他人有关,其实和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和自己有关。很多人出轨并不是想去寻求一个不一样的伴侣,而是希望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伴侣是我们的镜子,所以,在关系中任何的不诚实,其实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的不诚实。

任何形式的出轨,都是自身缺乏合一性(integrity)的表现。这种行为其实每个人都有,例如,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想要一件东西却实际上不敢,等等,都是头脑和身体分离的表现。越是说谎说的大的人(例如病理性的反社会人格),TA的心理合一性就越差,人格越是破碎。

所以,我个人的政策是:如果这个人和我的关系需要对TA的伴侣隐瞒,那么我不会和TA发生关系或者交往。因为我个人不愿意让一个缺乏心理合一性的人进入到我的私人关系中。

我不赞成舆论对“小三”进行道德谴责,因为我同意单身者有和任何人发生关系的性权利,单身者和已婚者发生关系,本身并没有违背任何道德。但是我会问单身者的一个问题是,你和一个心理缺乏合一性的人交往,创造了一段需要隐瞒的关系,这说明了你本身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你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了什么?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同样,对出轨者,询问【意义】的重要性也比询问【细节】重要。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出轨者具体做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去问出轨者,这段关系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是给了你想要的情感,还是让你看见你想要的人生?又或是发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情感需求,遇见了新的自己?

出轨,只是背叛的其中一种。我们还有无数的方法可以背叛我们的伴侣:我们可以冷漠,可以忽视,可以指责,可以羞辱,可以不接纳。被出轨的人,不一定是关系中的受害者,因为受害者和加害者往往是一对孪生双胞胎。

对于被出轨者,我们也要问:你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什么?你不了解对方的地方是什么?你对这段关系、这个人,抱着怎样的想象?

通常,不切实际的期待和想象正是种植欺骗和心碎的土壤,而从自己描绘的那个虚拟图画中走出来,真真切切地看清你面前的这个真实的人,才是疗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