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和伴侣吵架说明书
作者:Miss柳 卢悦
你听过为了“一元硬币离婚”的故事吗?
《蜗居》中的苏淳在超市寄存东西,投了一元硬币,后来那硬币吐不出来了。回家后海萍大声责问:“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又掉了一块钱!”
苏淳:“不就一块钱嘛,值得那么大声质问我吗?”
海萍怒火中烧:“一块钱!一块钱就不是钱了吗?有本事马上给我把那一块钱拿回来啊!”
苏淳:“至于这样吗?”
海萍更大声:“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啊?你没能力养老婆孩子,为什么还要结婚啊?!我真不明白我当初怎么嫁给了你!我要跟你离婚!”
苏淳也来劲了:“好,我同意跟你离婚,黄脸婆!”
亲密关系的危情时刻,90%都是如此催生的——在你们吵架的时候。
01
为什么明明相爱,却非要相杀?
周末和吃饭,她说:“我们又分手了,这回真分了。”
就在前一天,她才发朋友圈秀过男友给她买的姜汁红糖。狗粮还没撒完,就突然宣告分手,没记错的话,这已经是第4次了。
她男朋友是典型的处女座,发挥良好的时候,会把她照顾得像三岁小孩;可一旦发现了一点不完美,又会死死揪住不放,比她妈还能唠叨。
下班进门忘把鞋子放进鞋柜,喝完咖啡没有立刻洗杯子,都可以被念叨一晚上。
她愤愤不平地戳着沙拉盘里的生菜:“他得多讨厌我,才能事无巨细地挑出这么多毛病!我都说对不起了,他竟然还自顾自地吐槽。”
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从蜜里调油到针锋相对,其实只需要三步:
感受到“不足”:
很早就许诺了一起好好庆祝纪念日,居然在当天傍晚打电话告知你,他要加班;
对你的新衣服新发型没有任何反应,却在微博上关注了好几个大胸网红;
好不容易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你旁敲侧击地问房产证要写谁的名字,他竟然面露为难之色……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会让你心生疑虑:我到底是不是被爱的?
你希望他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
尝试呼救:
你按捺住起伏的小情绪,尝试用撒娇或挑衅的方式,引起他的重视:
可我们都好久没有啦,你不能先把你的破工作放下一会儿吗?
喂,你干嘛老是敷衍我啊?
你看,人家某某的老公就在房产证上加了她的名字,我们都好羡慕呢~
你尽量云淡风轻,显得不怎么在意,却像个溺水挣扎的孩子,如果他不立刻出手相救,就会沉入恐怖而未知的湖底。
启动攻击:
然而,他还是没有按照你的期待回应。你内心的那些“不爽”,电光火石般升级为正面冲突:
你就是不在乎我!
你人品有问题!
你把钱看得比我还重!
最后一丝被救的希望破灭,只好用向外攻击的方式自救:你没有给我足够的爱和重视,没有及时感知到我的心理需求,这都是因为你是个不可救药、屡教不改的坏人。
集中火力攻击,可以暂时减轻受伤的痛楚和挫败感。
为什么在相爱的情况下,所有的微妙不满,常常会迅速演化为惨烈的厮杀?
因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在于相互增强自我价值感、获得自尊。所谓舒适的相处,前提一定是双方的自我/自尊都得到了肯定,而不是贬损和削减。
伴侣之间有两种沟通模式:
1.用能够为彼此“增值”的方式说话,肯定对方的价值和这段感情的意义,传达出“你对我很重要”“我信任你”的信念;
2.用斗争来抗议“你没有照顾到我的价值感”,并提出“你是个感情骗子”“你没有爱过我”“我们的关系已经被你毁了”等一系列推断。
这两种模式的出发点都是对爱的渴望,但结果南辕北辙。
02
最无力的时候,嘴巴最毒
Freda姑娘是我在一次上课时认识的。那年她还不到25岁,却已经参加过不下10个心灵成长类的课程,听过无数场讲座和分享。
她说,如果不找到一个方法来避免吵架,也许这辈子就只能不断地分手了。
哪一次不是热情如火地投入一段感情,哪一次不是一言不合就暴吵如雷,迅速分手?就像无法摆脱的宿命轮回,反反复复地碾压着她:那么爱,却还是分手。
她也从来不相信和好,破镜能重圆,可裂痕始终都在。彼此用最恶毒的话互相伤害过,怎么可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感情真可怕,一旦进入,就像剥掉了保护壳,每一根敏感的神经都裸露在空气里,别说吵架,就是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阵阵剧痛。拿不起,放不下,万般纠结。
标榜女人要强大的那些励志文,常常恨铁不成钢地教育我们:你有事业有能力有颜值,居然还在感情里患得患失,这么把男人当回事?有点出息行不行?
可是,没有人真正做得到。
亲密关系穿心而入,唤醒了沉睡的内在小孩和诸多情绪记忆,让我们瞬间回到了幼年时的状态,渴求着更多的抱持和肯定。它解除了内在小孩的厚实铠甲,也就是那层社会化自我的外壳,露出了里面的脆弱层,甚至更深的真我层。
于是,所有的攻击都直击要害,难以承受。
Freda的内在小孩有着“吵架=关系结束”的信念和记忆。她不记得父母离婚前是怎样相处的,只知道在她两岁时他们就分开了。
上幼儿园时,她问妈妈:为什么爸爸不住在我们家里?
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没办法继续生活在一起了。
为什么要吵架呢?
因为你爸是个混蛋,他不爱妈妈,也不要你了。
长大后,她第一次跟初恋男友吵架,躲在房间里哭。妈妈推门进来安慰:傻孩子,他都舍得跟你吵架,看你伤心,你还要他干什么?
原来,爱与不爱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会吵架。是啊,妈妈和继父在一起生活20多年,真的从未红过脸。
她眼睛里开始容不得沙子,只想找到那个从不对她凶的真命天子。她拼命学习、修炼心性,用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量频率,来吸引更高层次的那个他。
前后遇到好几个不错的伴侣,却都在吵架之后坚决分手,任对方如何都无济于事:你伤害过我,一定还会有下一次。就像我爸爸对我妈妈那样,不爱,然后抛弃。
Freda的担忧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当我们身处亲密关系,露出了脆弱层,势必会增加被伤害的风险。
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尘封已久或一直在兴风作浪的情绪和创伤,都一一浮现,内外交困。有些伤痛,你本来一直用麻药勉强压制着,他却轻而易举地撤走了你的针管,迫使你直接体验钻心的疼。
每到这样无力的时刻,Freda会启用婴儿一样的原始反抗方式,哭,闹,嘶吼,像一头疯狂的小兽,用所有能够伤害到男友的话语,去咒骂、攻击。她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可怕的一面。
男友当然要反击,一来二去,两个人像扔雪球一样,把自己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感受团成一团,不管不顾,狠狠地抛向对方。甚至分手后还要相互黑化,她会讲自己如何被“渣男”伤害,而他会抱怨自己如何被“作女”折腾。
心里越怕,嘴巴就越狠。说到底,还是为了护住自己的脆弱之处。
03
“解决者”模式,让你们越吵越甜蜜
一个有次跟男友生闷气,男友问她没事吧,她说我没事。她男友松了一口气,哦,好吧,欢快地打篮球去了。她更气得浑身颤抖,泪眼汪汪的。
你有没有注意过,在和另一半(或其他重要的人)吵架的时候,你的身体总会微微颤抖、僵硬紧绷?
这是愤怒与恐惧的表达方式。
愤怒,是因为再次被踩到了痛处,不被爱、不被认可的感觉又卷土重来,本能地要去防卫反击;恐惧,是由于长久以来的惯性,坚信争吵就意味着马上要失去某段自己珍惜的关系。
愤怒与恐惧的交织,是“受害者”心态的典型特征。而当你的自我定位是“受害者”时,他就只剩下了“拯救者”、“施害者”两种人物设定可以选择。
能够给予爱和包容时,他是“拯救者”;而一旦发生冲突,他就瞬间变成了“施害者”。但无论他扮演了哪个角色,似乎都比你更有力量,能够左右你的喜怒哀乐。
如何真正走出这个循环往复的三角形Cosplay游戏?答案是成为“解决者”。
在经典电影《罗生门》里,针对同一件事,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截然不同。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常常上演同样的套路,以两个不同的故事版本洗白自己,黑化对方。
而真相往往在“第三个故事”中,他未必是渣男,你也未必是作女,你们只是各自带着创伤和需求,相互索求,却又求而不得,相怨相怒。
“解决者”的设定,是要对自己负责,解除内心的重重束缚,让亲密关系多一点弹性。你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自我成长练习,来逐步转型为“解决者”。以下是几个行之有效的关键点:
看到你的心理需求
在看似破坏性的争吵之中,你可以渐渐在情绪中看清自己想让对方满足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一份久违的安全感,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确认,抑或是更深入的精神连结与共振?
如果暂时无法确定需求所在,你也可以循着内心最真切情绪印记去慢慢发掘。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找到你最难受的那个瞬间,看看那里存在着怎样的情绪,那些情绪又在向你呼喊着什么。不要分析,尽量去感受。
放下“我永远正确”的防御心态
对自己有了温柔的觉知之后,自然也会对别人温柔起来。“虽然我太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做,但我愿意看到和理解。”用这个新的信念,去慢慢扭转“吵到你死我活,一决胜负”的模式。
“受害者”常常抱着“我弱我有理”的心态,在指责对方的同时,其实也放弃了自己的力量。而“解决者”则愿意看到不完美的对方。当然,是在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前提下。
找到情绪出口
看过影片《新婚告急》么?蜜月途中,男孩看球时女孩大叫:“凭什么我不能看真人秀?!”
女孩在商场里血拼时男孩抱怨:“凭什么我要给你拿这么多大包小包,还不能找个座位休息一下?!”“凭什么我们先去看你爸妈,而不是我家人?”“凭什么你睡左边我睡右边?”
当两个人即将闪电离婚时,也没想清楚究竟“凭什么”。你委屈,觉得妥协都是自作多情、自降身价;你生气,怀疑他是不是被你惯坏了;你焦虑,不知道还要“忍”到什么程度……这都很正常。
改变惯性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被引动。没关系,接纳就好,我们是想成为“解决者”,又不是想变成圣母。
找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情绪舒缓方法,和内在小孩说说话,做喜欢且有成就感的事情,拿出纸笔来进行无拘无束的自由书写,这些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无法自己处理好,也可以找信任的咨询师谈一谈。
吵架之所以如此伤人,是因为我们总在亲密关系中袒露出脆弱的一面,然后我们像个孩子一样害怕不被对方珍惜,却忘记了自己明明是有能力去主动解决矛盾与危机。
遭遇吵架,被他的言语和行为误伤,这些并不代表你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犯了什么错,或是时运不济、注定要在情海中苦苦挣扎。
它不过是一件无比正常且普遍的事情,提醒你要对自己多投注些耐心和关注,顺便磨掉你对完美关系不切实际的执念。
你可以不完美,他也可以有很多毛病,你们可以彼此争吵不休,但如果你肯用“解决者”的视角和方式来处理问题,你的亲密关系会获得强大的自我修复力。
良性的关系,即使在一场大吵之后,也不至于沦为一面一分两断、再也无法复原的铜镜。相反,它是鲜活流动的水,抽刀断水,过后亦无裂痕。
PS:没有人喜欢吵架,但这是亲密关系中的必修课。在吵架中,你的情绪触发点在哪里呢?如果愿意找到它,看到它,疗愈就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