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恋爱观是什么?
大学是比较轻松的,是比较休闲的,大学也是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大学之前不让谈的到大学就可以谈了。大学生恋爱是很浪漫,现代大学生恋爱观是什么?
稳定的、适度恋爱需求是维系恋爱的基础
大学生恋爱观恋爱意味着双方需求的相互满足。然而,有的人的恋爱需求并不是自身长时期内稳定固有的,而是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单身狗”这个词开始流行,似乎在社会主流意识里“单身”成为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而“有了”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大家知道,有利的环境益于恋爱的萌芽和发展,在大学宽松闲适的生活环境中,恋爱不再受到上下左右的约束,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校园里存在许多的情侣以及浪漫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与社会意识下,往往会催生一些目前暂时不需要、不具备谈恋爱条件的人去盲目追求恋爱。(情感问题加导师\/信:)
在我看来,有稳定恋爱需求的人往往是人性、生活存在某一些“缺憾”的人,这种缺憾需要另一个人去填补,当然这样的缺憾亦可是理解成为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则是一种隐性的追求,它可以在恋爱的过程中体现。然而,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观点:
“异地恋想要成功,起码具备一个条件:双方都能在没有恋爱的情况下过好各自的生活。”
其意思可能是:异地恋想要成功,首要条件是假设这两个人即使没有恋爱,他们同样能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家知道什么称得上“过得好”吧?——天天逃课窝在宿舍玩游戏不算过得好,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算过得好,不与人交际、不参与班级活动不算过得好,不认真学习不算过得好,经常与人闹矛盾、抱怨现状不算过得好。这不仅仅是指的是异地恋,即便同校也应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缺陷,那么在当恋爱来临时,Ta可能过分地因自身条件缺陷、环境的不满而潜意识把生活的补剂、色彩的来源大程度得寄托在异性身上,沉迷于双方相处的幸福感,渐渐忽视了自己本应该改善的方面;或者,潜意识里给对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高,就越容易为小事情争吵,这就是所谓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相互转换——“适得其反”。异地恋,完全可以被看成一种“挫折”,然而,不利条件往往能锻炼人、磨练人,成功走过异地恋的感情往往也显得更坚固、成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经受这样的锻炼,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应因无法坚持异地恋而遭受谴责,有的人可以走得下去,有的人则不行,有的人不会因为距离疏远而过分猜忌、怀疑,而有的人会较为敏感,这都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我非常赞成“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的观点,但这个可不是指广撒渔网,而是指,提高生活中其他成分的比重,使之与恋爱相协调,这些成分可以是学习、团委学生会活动、朋友圈,总之,应该避免出现除了恋爱还是恋爱的现象,避免把生活中绝大精力、时间、心思投入恋爱之中,而轻视了学习、社交、自身发展等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你恋爱遇到不高兴的时候,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作为你的调剂、缓冲剂,反之亦然,当你把所有的快乐来源寄托在对方身上时,你同样会把所有的失望之端放在了对方身上。(情感问题加导师\/信:)
回到最开始的观点:稳定的、适度恋爱需求是维系恋爱的基础。稳定、适度二词对我们提出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处于一个长时间稳定的学习生活社交状态。大学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前转变成熟的最后阶段,我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段去完善自己,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心情沮丧哭爹喊娘似得,这往往会导致恋爱双方的外部问题(某件除你之外的事让我不开心了)因处理不当、条件有限而转化为恋爱双方的内部问题(你让我不开心了)。
在要开始一段恋爱时,请先考虑第一点。因为大学的恋爱无道德作为依托,无法律作为保障,我们需要时刻清楚自己最后可能承担的损失。现在的恋爱不是婚姻,不需要去领证、不需要办个婚礼让双方家属朋友见证这伟大的一刻,不需要在分手的时候经历双方亲疏的挽留与调节,更不需要去打官司,分清双方财产、孩子的归属。恋爱,大学的恋爱,没有这种道德的约束,也没有成熟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制约,更没有法律的保障。许多恋爱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以“不适合”而结束,有可能是你说我不好,我也说你不好。即便是有客观明确的“一对一错”,比如一方失职(冷漠、冷淡)、沾花惹草以及出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挽回感情,更没有可能挽回损失,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感情的投入全部付之东流,换来的只是巨大的痛苦以及过渡期长时间的阵痛与迷惘,用英语单词“Null”来形容再好不过——泡影、零、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