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吓唬 我们还懂什么?
记得,一次在亲戚家吃晚饭,他们家3岁的女儿贝贝时不时凑到电视跟前,目不转睛。她妈妈是个大,一看到这种情境,就不可遏制地发急呵斥,生怕女儿看坏了眼睛。结果贝贝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游戏,于是不断贴近电视,挑战妈妈的耐心极限。最后,她妈妈不得不使出“杀手锏”,当女儿再次贴近电视的时候,大喝一声:“老虎跳出来吃你啦!”当时,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老虎的动画片,贝贝闻听此言,猛地向旁逃去,小脸十分惊恐,眼泪汪汪地躲进卧室,怎么哄也不再出来……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一旦束手无策,便逮着什么招管用,就用什么招,不管科学不科学,旨在立刻消灭当前问题,缓解家长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吓唬”这一招“特灵验”,尤其对3岁左右的低龄幼儿,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萌芽的自我
所有的生命在最初的几年,都会经历一系列考验。就像孩子娇嫩的皮肤、尚不坚实的骨骼一样,他们的内心也处于萌芽期。3岁左右的孩子能意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方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期待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探索自己能力的时候,原本就不那么确定,因此,当我们用语言吓唬或夸大某些事实的时候,他们确实感觉害怕。
比如,当一个男孩尝试用拒绝吃晚饭来表达不满情绪时,他的奶奶威胁他“打电话给警察叔叔把不听话的小孩抓走”,小男孩赶紧回到饭桌边;当一个女孩儿坚持要买一个娃娃时,她的外婆吓唬她“这个娃娃眼睛是绿的,可能是鬼变的”,女孩当即吓得拉紧大人的手……
想象vs现实
对低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区分想象和现实。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幻想,对外部和内部的界限有时不是那么分明。在他们的想象中,原本就会有一些受威胁的画面,比如黑夜被大灰狼抓走、遭猛兽袭击等。有些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因此,他们大多会迷恋一些有力量的动漫偶像,比如喜羊羊、孙悟空、奥特曼等等。通过这些形象,他们能间接地达到战胜头脑中令人害怕的想象。在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中,当孩子听到妈妈说,电视里的老虎会跳出来吃自己,非常惊恐,之所以相信是因为:一方面说话的人是她依恋的妈妈,另一方面她头脑中的想象也令她信以为真。
吓唬的“副作用”不小哦,一起来看看:
我害怕——探索的能量被过度束缚
原本孩子想通过探索对抗大人,证明自己也是有力量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度严苛地使用一些恐吓或威胁会束缚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并使其对自己能力顾虑重重。由于内部界限和外部界限的模糊,很多孩子在被大人吓唬过以后,那种恐惧的情绪会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鬼怪的想象,令其变得胆怯、刻板、不善变通。
比如,有的孩子进了学校,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总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说错,哪怕很有把握的事情也会权衡再三;有的孩子到了中学还无法独自入睡,对黑暗的恐惧时时影响着他们,甚至成年仍沿用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对生活造成新的困扰。
我不信——探索的能量被过度夸大
当孩子大一些以后,随着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现实和大人的有些话有很大距离,对大人的信任就会降低,并且会渐渐发现大人的话并不可全信。届时,他有能力瞒着大人做各种尝试,也将遇到更多不可预期的危险。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玩火,一不小心差点酿成火灾。显然,这种灾难性的尝试结果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
那么除了吓唬,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1. 我教你——引导好奇的能量
记得大山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和弟弟小时候拣烟头抽着玩,被妈妈发现后,并没有受到责罚。妈妈反而去买了一整包烟让兄弟俩尝试,小孩子并不喜欢烟味儿,抽了两三根就放弃了。到了青春期那会儿,同学们大抽特抽时,自己却觉得已经尝试过了,并不喜欢。大山和他的弟弟成人后,都没有抽烟的习惯。
好奇是一种能量,如果引导得当,它会被释放或者往好的方向流淌。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剪刀,她爸爸很,总想制止,但我坚持让女儿用正确的方式使用剪刀,并且告诉她,应该避免何种危险的动作。慢慢地,女儿就可以灵活地使用剪刀了。
2. 我提醒你——实事求是地告知
家长也可以在表达任何不同意见之前,加上“我提醒你”四个字,然后将孩子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实事求是地告知他,不随意夸大。
比如,波波用球砸人,那我们可以提醒他“不要用球砸人,球要往空的地方扔”,如果他不听,直接没收球即可。孩子对语言的把握通常不那么准确,所以有时行为干预会立竿见影。当然,大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说得更多一些。
一次,6岁的女儿故意说了个谎,然后问我:“我的鼻子长了吗?”当我回答“没有”时,女儿的下一个问题等着我:“说谎的时候鼻子真的会长长吗?”我实事求是地回答:“不会的,妈妈有时候猜得到,有时候也不知道。妈妈想知道真实的情况,也无非想帮你或提醒你注意点什么。”女儿对我的回答基本满意,也没有因为“鼻子不会长长”而放开说谎,有时反而觉得她对我更信任了。
3. 你看这儿——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那么稳定,此时此刻他或许对某样东西充满兴趣,但事实上,这种注意力稍加转移就不再执着。比如文中提到的贝贝,与其说她对电视机发生了兴趣,不如说她对和妈妈一起的互动游戏发生了兴趣,因此,如果那时,贝贝的妈妈突然躲到门后,只伸出一只手在外面摇晃,想必贝贝一定会离开电视机,去门后探索了。
总之,动辄就用吓唬的手法管理孩子,最后吓掉的往往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换一招有时并不如说的那么轻巧,起先,还真会有点不习惯。事实上,这也要求家长本身具有灵活调节焦虑情绪的能力,就像浏览器中的安全防护等级一样,等级太低,电脑易中病毒;等级太高,则屏蔽掉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如果我们防护不足,孩子将处于一种不受保护的状态,像一台在网上裸奔的电脑;如果我们的防护过强,就会牺牲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适应新环境时显现困难。所以,如果你想要做点改变,那么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就已经足够好了。分页标题#e#
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 郭 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