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预防接种早知道

乐清网_儿科_传染病_ 2011-05-25 转载自:乐清网

  为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给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国家在法律法规中给予了明确规定,接种人员和家长都负有责任。

  据了解,200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和“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使我国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免疫服务的权益受到了法律保护。按照规定,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应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者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

  儿童需接种的疫苗较多

  婴儿从出生就要根据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定期接种多种预防疾病的疫苗,主要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善,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界不好因素的影响而患病,因此按时接种疫苗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目前实行的计划免疫包括婴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前者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也就是说母亲若患有乙肝,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婴儿被传染。后者预防结核。 随后还将陆续给婴儿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白百破疫苗;麻疹、乙脑、流脑疫苗;麻风腮疫苗等。另外还有一些如水痘、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家长可以根据婴儿的身体情况,选择接种。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跟外界接触较少,生活环境相对洁净,上幼儿园后,跟外界就有了密切接触,因此被传染上一些疾病的机会也就随之增加,孟医生建议家长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给婴儿接种预防水痘、甲肝等疾病的疫苗。

  选择疫苗的原则

  “现在疫苗的种类这么多,真不知道哪些该打,哪些不必打。”常有人问起这样的问题,具体到哪种疫苗,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情况、孩子的体质。但掌握下面这些大的原则,对你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1.1岁以内:自身的免疫功能还不完善,疫苗接种是最佳的抵御疾病办法。这时,所有计划内的疫苗一定要按程序为孩子接种。在自费疫苗中,针对小年龄孩子预防小儿脑膜炎、肺炎的Hib疫苗也可考虑。

  2.入园之前:从家庭生活一下子过渡到集体生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一个密集的空间中共同生活,病菌传播的机会增加很多;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不适应带来的身心压力,会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这时,要首选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比如水痘疫苗。

  3.针对孩子的体质。如果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适合2岁以上)。

  4.各地自费疫苗的管理不同,对于你认为孩子需要打的自费疫苗,医生不作推荐时,你要向他询问;而对医生推荐的疫苗,你则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孩子是否需要。

  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小儿通常在下述情况下不能预防接种:

  1、小儿患免疫缺陷疾病或进行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疗法、抗代谢化学疗法)治疗时;

  2、接种百白破制剂后出来严重的接种后反应,如虚脱、休克、体温超过40。5℃、抽搐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后,下一次则停用“百白破”,而只注射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即把百日咳菌苗抽去);

  3、严重疾病伴发势时应延缓接种; 

  4、最近注射过多多价的免疫球蛋白者(如丙种球蛋白),在6周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

  有人建议,有过敏史的,在急性发病期间宜缓进行预防接种。对抗生素过敏的,在预防接种时要肯定疫苗中不含此过敏的抗生素。有惊厥史及脑发育不良者,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

  预防接种后引起过敏性哮喘、晕厥、休克等严重反应的很少见,一般只出现局部和全身的反应。

  1、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主要表现为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按红晕或浸润大小分为弱反应(直径为2。5厘米以下),中反应(直径2。6-5厘米)和强反应(直径5厘米以上者或直径5厘米以下但伴有淋巴结炎者)。比如,百白破三联针接种后,大约有5%-10%的小儿在注射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硬块或疼痛。

  2、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现升高,同时可出现头痛、寒颤、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和周身不适等现象。比如,百白破三联针注射后,有2%-6%的小儿发热,体温达39℃或更高;接种麻疹疫苗后,也有5%-15%的小儿在接种第6天开始持续5天高热(39。4℃以上),约有3%的小儿发生一过性皮疹,应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预防接种后引起的反应,绝大多数是很轻微的,甚至有些小儿根本没有什么异常感觉和表现,一般不需要作特殊处理。如果有一些反应,经过降温、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反应就会消失。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地,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一般说来,要想知道已打的防疫针有没有作用,可通过以下4种方法进行验证

  1、看是否还患上疾病 

  如果接种疫苗2周后,不患上接种疫苗所能预防的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仍没被传染上,说明打了该种防疫针的效果很好。

  2、看接种后的反应情况。

  例如,接种卡介苗2~3天后,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稍微红肿,但很快消失,属于非特异性反应。2周左右,局部产生红肿的丘疹浸润硬块,有时硬块软化,变成白色小脓疱,继之自行破溃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一般在0.5厘米之内,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留有轻微疤痕。整个过程要经过2-3个月左右。

  如果出现上述反应,说明接种前体内未受过结核杆菌感染,此次接种成功,产生了抗体,有预防效果。

  3、可做皮肤试验

  注射疫苗后,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所以,把少量制造疫苗用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注射到皮内,毒素会被抗体中和而不出现任何反应,如果注射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则皮内注射毒素后就会出现红肿反应(毒素刺激所致)。

  4、可测定体内是否有了抗体

  接种疫苗后是否需要忌口?

  接种疫苗后2-4周取血化验,如果接种后血中抗体浓度比接种前增长4倍或4倍以上,则说明接种疫苗成功,有预防效果。

  有些家长,特别是年岁较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喜欢在孩子打完防疫针后,给孩子吃些小鱼小虾等发物,意思是让防疫针发出来,效果好。还有的家长做法则相反,他们认为必须忌口才有效果,不敢给打完防疫针的孩子吃这吃那。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科学根据。

  防疫针的免疫作用,是靠它的抗原作用刺激身体产生能杀灭细菌或病毒的免疫力完成的。死疫苗通过直接注射足够数量的抗原,使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活疫苗是通过细菌、病毒在体内生长、繁殖达到一定的数量完成抗原作用的。

  不管是哪一种疫苗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抗原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了“发物”也不可能使死疫苗中的菌量增多,更不会使疫苗中已死亡的细菌、病毒复生,因此抗原量就不会达到要求的标准,故吃“发物”也不会使体内产生更多的免疫力。

  忌口是不能吃某种食物。有些父母认为,打完防疫针不能给孩子吃鸡蛋、鱼、水果等食物,认为这些食物可影响免疫力的生成,这是毫无道理的。打防疫针后,身体内产生免疫力是人体的正常功能,就好像出汗多了会口渴,吃饱了食物就会消化、吸收营养一样。这不同于疾病,自然也就不需要忌口。相反,免疫力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本身就是蛋白质。如果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使制造免疫力的原料增多,会促进免疫力的产生。

  同时,蛋白质等物质的增多,也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相反,打完防疫针就不吃这,不吃那,使制造免疫力的原料供不应求,就会使免疫力产生得少。特别在儿童期,接种那么多的疫苗,若要忌口很多次和持续一段时间,务必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疫力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接种次数和注射数量。这样既可达到防病目的,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不过,在儿童接种疫苗的一周内,一些刺激性强的饮食,如浓咖啡、浓茶,带有酒精的饮料、酒心糖等确实不宜食用。因这些食物会增加预防接种的反应,使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