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何也会患上成年病
近20年间,糖尿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世界各国,特别是贫穷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18个“世界糖尿病日”,亦是第2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关注的主题和去年一样,仍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其目的是加强对日渐激增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的关注。
13岁的孩子患上“爷爷奶奶的病”
13岁的亮亮,身高1.59米,体重150多斤,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墩”。一天,亮亮又遇到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体育课,更令他痛苦的是,课上要测验1000米长跑。亮亮越跑越没劲,越跑头越晕,同时感到一阵阵恶心。老师赶紧让他休息一会儿。谁知道症状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老师给亮亮家里打了电话,他的父母赶来后,把他送到了附近的一家省级医院。送到医院时已快到傍晚,亮亮开始呕吐、肚子痛,难过得直哭。急诊科的大夫看了他的情况,按常规查了血、尿。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血糖值竟然达到了13毫摩尔每升!大夫连忙给他打胰岛素稳定了血糖,初步诊断患的是糖尿病。听到医生的诊断,亮亮的父亲刘先生根本无法相信:“糖尿病都是爷爷奶奶们才得的病,我的孩子才13岁啊!”
第二天家人把亮亮送到了糖尿病的省级专科医院——— 山东省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进一步确诊。专家们立刻给孩子做了胰岛功能、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在等结果时,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的年仅5岁半的女孩因严重酮症酸中毒昏迷被送进急救室,家长急得在外面踢门,护士拦都拦不住。看到这种情形,刘先生禁不住心里发毛:如果那里面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检测结果出来了。连续5次的血糖监测,亮亮全部超标,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在看了他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后告诉刘先生,孩子的糖尿病“病史”至少也有半年以上了。
一个父亲的忏悔
亮亮被确诊后,作为父亲的刘先生最后悔的是太放纵孩子的饮食起居了。他告诉记者,亮亮的爷爷奶奶从小就生怕孙子受委屈,事事顺着他,每周少说也要光顾2~3次麦当劳、肯德基。说到零食,更是应有尽有。老人认为,只有多上营养,孩子才能身体棒。因此,不光顿顿鸡鸭鱼肉,孩子吃饱了还要再塞上几口。他不喜欢运动,放学一回到家就泡在电视或电脑跟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刘先生总认为孩子虽然胖点,但年纪小,能纠正过来。最近亮亮的饭量变得比以前大,喝水也比较多,总是无精打采。刘先生觉得孩子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了,并没有考虑孩子会得什么大病,也没有带他到医院检查。当检测结果出来后,他只能后悔莫及。
山东省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荣海钦教授说,很少有人会把糖尿病和孩子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儿童糖尿病属于1型,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然而,近年来,在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的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稚嫩的面孔。2型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过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和缺少运动是其主要发病原因。面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最应该反思的,其实是千千万万的家长。“绝大多数‘小糖人’,正是家长宠出来的!”荣教授非常痛心地感叹道。
糖尿病对小胖墩情有独钟
2型糖尿病为什么对小胖墩情有独钟呢?荣教授说,其根源就是超重肥胖惹的祸,超重肥胖是产生儿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爱吃甜的、油炸的、高热量的食物,运动又少,不消耗。时间长了,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小胖墩便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但其作用却大打折扣,导致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平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体重,一旦发现超重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家长应该承担的双重责任
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的道理,面对自身的健康与孩子的健康,千千万万的家长就应该明确自己身上承担的双重责任。糖尿病虽然有遗传因素但并不是遗传病。一方面,家长自身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的示范作用,对孩子会产生有益健康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饮食问题。不少父母认为“小时候胖点没关系,大了后体重自然会正常”,“孩子胖点才健康,养一个胖孩子,自己脸上才光彩”。现在,许多孩子吃高糖分高热量的东西都上瘾了。以前形容孩子幸福就说他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可整天泡在蜜罐里也未必是件好事。
预防肥胖从妈妈孕期做起
2型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背景的疾病。如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有糖尿病,孩子就会遗传其易感基因。但这种基因并不是致病基因。孩子患病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果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糖尿病。
荣教授说,其中最重要的预防之道是控制肥胖和多做运动。而预防孩子肥胖要从妈妈孕期做起。妊娠糖尿病女性生的孩子比较易感2型糖尿病。当然,儿童肥胖的预防是一个贯穿整个成长期的连续过程。只要家长致力于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会受益。
采访到最后,刘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听从了医生的建议,让儿子多吃青菜、少吃肉、多运动、减体重,现在亮亮的病好多了,已经由注射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医生说只要坚持下去,口服药也很可能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