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 婆媳关系的第一原则

乐清网_亲子_讲故事_ 2015-03-03 转载自:乐清网

  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成员的个人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才有“知性可同居”的意境。

  同住一屋檐下的家人,生活方式也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格外需要互相尊重、了解与包容;如果连跟自己心爱的人相处都不能适应或妥协,例如因为另一半打鼾使自己睡眠品质受到影响,一辈子都在为这事争执,岂不是自讨苦吃?
 
  为人媳妇者,从结婚那—天起,就得长期跟毫无血缘关系的夫家成员共同生活,还要与众多不相识的亲戚互动,是件多么不容易的挑战!尤其对于来自子女稀少的家庭、自主性与性越来越强的现代女性而言,更容易感到失去自我主张、行动受到约束——这恐怕也是不少惧婚女性不婚的理由吧!
 
  即使是不与公婆同住的小家庭,也可能在丈夫的生活习惯下,或多或少看见婆婆的影子;对原本就紧张的人而言,恐怕一念及此,连五脏六腑都会开始绞痛。这正是我们在前面文章中曾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发展与互动虽是无形的、抽象的,却可以实质渗透,而渗透的力量来自于心理调适与生活中的学习与实践。
 
  夫妻合作无间,化婆媳心结于无形
 
  生活习惯的差异,对新婚夫妻而言,原已是考验感情的一大挑战,若再加上婆婆在一旁煽风点火,更可能在中埋下导火线。因此两人世界的问题,还是应该由两人自行找出答案,而不是将其他家庭成员卷入(如婆婆)。只有夫妻之间的感情够稳定、够坚固,才能帮助家庭的新成员——妻子,更快地和夫家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接下来这则故事,阿唐和巧云夫妻能体贴彼此,因此有默契地减少了许多婆媳之间可能产生芥蒂的机会。
 
  阿唐(化名)来自军人家庭,在父亲军事化的严格教导下,从小就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从洗脸、漱口、都有一套严谨的程序与动作;偏偏太太巧云(化名)来自一个生活习惯十分随性的自然风农家,从不在意牙膏怎么挤、棉被叠了没,因此,严谨的生活态度对阿唐而言习以为常,但对向来自由不受约束的巧云而言,却是件不能忍受的事。
 
  照理说,这对夫妻很可能因生活习惯的差异而有吵不完的架,但出乎意外地,他们却过得既幸福又开心。这一切当然不是顺理成章,而是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的。新婚时,阿唐十分在意巧云的邋遢与散漫,巧云也不断地埋怨阿唐的唠叨与管控,直到有一天他们听完了一场演讲,主讲者的一席话令他们茅塞顿开,并悟出婚姻的真谛。
 
  演讲内容大致如下:
 
  “与其挑剔对方不如我意的缺点,不如改用欣赏的角度去接受不同的生活态度。
 
  “你认定的缺点对对方而言也许是优点,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当然也可以不同,只要不妨害到对方,又何必让琐碎的事物,来磨损彼此好不容易发展与建立起来的情感?”
 
  “你能拉马到河边,但不可能逼它喝水。”夫妻愿意各自反省并一起面对、解决问题,这就是健康婚姻的维系之道。阿唐夫妻从此学会相互尊重与包容,并找出应对家中长辈的模式——当阿唐夫妻回到公婆家时,巧云会配合阿唐的生活习惯;而当公婆到阿唐夫妻家做客时,小两口则会携手合作,先把家里的清洁工作做好。这样一来,就可避免巧云和婆婆因为对清洁上作的方式或标准不同,而产生芥蒂和冲突。
 
  每个人对“干净”的定义标准不一样,要求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有的人眼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或一点灰尘,但有些人却能完全视若无睹。
 
  以环境的清洁方式为例,有的人清理家里地板的方式是每天先用扫帚扫过,再用拖把拖一遍,最后再以干布抹干,才算完成;有的人则是每天用吸尘器吸一遍;有的人是一星期或一个月才清理一次,甚至有些人是到除夕前才请人来彻底打扫一番。
 
  能够跟自己想法、看法及做法相近的人共同生活,当然很幸运;但如果不能如愿,就只有相互妥协,否则,到头来可能较在乎的一方,必须负担较多的清洁工作。
 
  曾经有位婆婆对于儿子与媳妇的卫生习惯有很大的意见,她每次到儿子的家,便会觉得仿佛走进垃圾坑,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但不论她再怎样明示、暗示,甚至责备、挑剔都无济于事,最后她决定动手替他们清理。她始终弄不明白,向来爱干净的儿子结了婚之后,为何竟能容忍妻子如此邋遢?
 
  也许这位婆婆从未想过,她对“干净”是不是过于严苛?只要儿子和媳妇在他们拥有自主权的空间里生活得很自在,就算达不到她的要求,又有何妨?终究儿子、媳妇已是成年人,有能力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若是干涉太多,甚至自己动手去做,不但自找麻烦,很可能别人也不领情。
 
  将心比心,化解冲突
 
  虽然不少与公婆同住的媳妇,不论是职业妇女还是家庭主妇,因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不便或冲突,但只要多将心比心,用较圆融的方式来处理,便可巧妙化解许多因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或芥蒂,和新的家人和平相处。以下是身为职业妇女的阿贞,和婆婆之间因为对家事的想法迥异,而影响家庭氛围的例子。
 
  阿贞(化名)是个职业妇女,在公司担任主管,下班回到家的时间往往比丈夫阿泰(化名)要晚,因此家中大小事几乎全由婆婆打理;但只要阿贞一回到家,婆婆就会把家事的善后工作都交给她。
 
  偏偏阿贞虽然在职场上是个叱咤风云的悍将,但对于下厨或处理家务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于是,阿泰总在不想劳烦母亲的想法之下,主动接手家事。
 
  婆婆看在眼里,一直耿耿于怀,私下不止一次挖苦儿子是个怕老婆的小男人,也不止一次地质问阿贞:“到底是老板重要,还是丈夫、儿女重要?难道不能早点回家吗?”
 
  阿贞心情好时,就低调、摆笑脸地敷衍一下;若是心情不好,就沉默或摆臭脸,甚至回呛:
 
  “妈,您又不是不知道,如果我不上班,只凭阿泰的收入,能够让孩子们去补习这个、学习那个吗?”
 
  “您以为我上班很轻松?谁不想早点儿回家休息……”
 
  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有时阿泰会斥责阿贞,要她少说两句,不然就是私下跟母亲求饶。但周而复始地,这个家庭的气氛总是笼罩在“晴时多云偶阵雨”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我建议阿贞可以用更圆融的态度来处理,例如:体谅婆婆对这个家的付出及对儿子的私心,下班前先以电话跟婆婆沟通,取得婆婆对她必须加班的谅解;偶尔加完班在回家途中,顺道买些点心讨婆婆欢心,必然可以减少或避免婆婆的不满。
 
  由此可见,个人修养与学历高低、社会地位未必成正比,有些人头上顶着博士的光环,但在做人处世方面,EQ却是“博土”级。能用“化干戈为玉帛”的方法把家庭冲突消除于无形,才是智慧和技巧都满分的做法。
 
  如果你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与人的互动关系一开始就对某些特定人选、事物有预设立场或刻板印象,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或偏执,而做了错误的决定,导致最后因失望而将心门关上,也放弃了和对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或者,因为过分压抑而失去自我,在一味委曲求全的情况下变得忧郁,与其如此,何不干脆一开始就打开心胸去接纳一切?我相信结果一定会比你预期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