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走山不是爬山
文/chenyuefeng5
暑假期间,带儿子到牟平去玩,临行前,自然很是渲染了一番山之险、水之奇。到得山前,顺着那逶迤的石阶攀登而上。儿子第一次涉险,兴奋不已,一马当先做起了领路人,在台阶上蹦跳雀跃,引得路人纷纷惊叹:“要保存实力,悠着点儿!”我却是喜在眉梢。来之前,心里犹犹豫豫、惴惴不安,生怕儿子山前耍性子,非要大人背上去,若那样,此番游玩就变了性质,失了兴味。现在看到儿子生龙活虎,意气洋洋,自然放下心来。
哪知刚刚爬了五六十米,儿子就生出了问题:“妈妈,不是说爬山么?山在哪儿啊?”弄得我是啼笑皆非:“你真是身在山中不看山,你这不正爬山么?你的身边都是山上的树啊。”“那这不是“爬”山,是“走”山,”儿子的语气之中仿佛透出几分不屑来。我大惊,这孩子的认识有问题啊,“你为什么说是“走山”而不是爬山呢““广场上的山才是爬的”儿子搬出了我所在学校的广场上的假山作证据,我了然进而默然:的确,假山小则小矣,却无路可寻,自然不能抬脚就上,而需如类人猿老祖那般手脚并用,攀将上去,;此山,抑或其他的泰山、峨嵋等天下险峰,先辈早已造好石阶,无论千级还是万级石阶也都仅是用脚走上去的。想及此,真是觉得儿子的“小天地”实是“大境界”。
推广开来,生活正如这走山与爬山,一路涉险,拼尽心力,必然只将生活看作挑战的对象,而使眼睛与心灵错过了很多欣赏美景的机会;一路平稳,时间一久,没有新的刺激,便将这生活看作了每天要进行的功课,就会心中无趣,而眼中无意,致脚底无力,又必然有些时候得其表而未得其神,只作了一个擦肩而过的旅客。
暑假期间,带儿子到牟平去玩,临行前,自然很是渲染了一番山之险、水之奇。到得山前,顺着那逶迤的石阶攀登而上。儿子第一次涉险,兴奋不已,一马当先做起了领路人,在台阶上蹦跳雀跃,引得路人纷纷惊叹:“要保存实力,悠着点儿!”我却是喜在眉梢。来之前,心里犹犹豫豫、惴惴不安,生怕儿子山前耍性子,非要大人背上去,若那样,此番游玩就变了性质,失了兴味。现在看到儿子生龙活虎,意气洋洋,自然放下心来。
哪知刚刚爬了五六十米,儿子就生出了问题:“妈妈,不是说爬山么?山在哪儿啊?”弄得我是啼笑皆非:“你真是身在山中不看山,你这不正爬山么?你的身边都是山上的树啊。”“那这不是“爬”山,是“走”山,”儿子的语气之中仿佛透出几分不屑来。我大惊,这孩子的认识有问题啊,“你为什么说是“走山”而不是爬山呢““广场上的山才是爬的”儿子搬出了我所在学校的广场上的假山作证据,我了然进而默然:的确,假山小则小矣,却无路可寻,自然不能抬脚就上,而需如类人猿老祖那般手脚并用,攀将上去,;此山,抑或其他的泰山、峨嵋等天下险峰,先辈早已造好石阶,无论千级还是万级石阶也都仅是用脚走上去的。想及此,真是觉得儿子的“小天地”实是“大境界”。
推广开来,生活正如这走山与爬山,一路涉险,拼尽心力,必然只将生活看作挑战的对象,而使眼睛与心灵错过了很多欣赏美景的机会;一路平稳,时间一久,没有新的刺激,便将这生活看作了每天要进行的功课,就会心中无趣,而眼中无意,致脚底无力,又必然有些时候得其表而未得其神,只作了一个擦肩而过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