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星空和我
我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直到上小学才被父母接回天津。童年的乡下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尤其是那夏天,蓝湛湛的天空(一点也不夸张,我在北京十几年了,从未见到过那么蓝的天),太阳公公尽职尽责地在头顶烘烤,裸露的地面也散发着热气。而玉米地里绿油油的,玉米伸展的叶子遮起一片绿荫,这就是我和弟弟夏天的天空。我们经常随爷爷下地,爷爷除草,而我们就钻进玉米地一边躲避烈日一边寻找蝈蝈、蚱蜢、蟋蟀之类的小生灵。当然乘凉是有代价的——玉米的叶子边缘锋利得很,我和弟弟的胳膊、腿上经常是一道子一道子的划痕。不过我们无所谓,爷爷奶奶也不心疼——农村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其实,孩子都一样,无所谓农村、城市,只不过有些大人过于爱护孩子一些,宠得他们吃不得苦、受不得伤。这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要知道,社会的棱角远比玉米叶子锋利得多,一点小苦都吃不得,将来怎么“闯荡江湖”呢?当然,我爷爷奶奶没这么高的觉悟,他们只是朴素地认为,孩子四处跑一跑,晒晒黑,受点小伤什么的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就是在吃苦中长大的。
地里的蟋蟀、蚱蜢特别多,我和弟弟每次下地都是满载而归,用塑料袋装满一袋战利品。有一种蟋蟀我记忆犹新—最初我刚把它用手指捏起来,粗略地往头上一看,发现它躯干前端平平的,我随手一扔,并对弟弟说:“怎么这个蛐蛐没脑袋?”弟弟却说:“不对,它会蹦。”果然,蟋蟀落地后跳着准备逃。我的大胜,和弟弟一起两面夹击再次捉住它,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头不是圆的,而是平平的一片,贴在躯干前端,好玩之至。以后,我们每次下地,都一定要捉回几只“没脑袋”的蟋蟀。
我们没有斗蟋蟀或养之的习惯,捉到的东西一般都是院子里养的鸡的补品,因为奶奶说鸡吃了活物下的蛋有营养(我想现在的鸡蛋恐怕没那么有营养了)。然而不久我和弟弟就发现天黑以后从灶台边传出蟋蟀的歌声。我们曾经打着手电筒寻找,竟从砖缝里找出了一只蟋蟀。估计是我们的战利品中命大的逃进了屋,钻进砖缝得以逃生。于是我们放了它,自此,每年夏夜都可以听到蟋蟀“感激”的歌声了。
奶奶家的星空里星星特别多,当然这也是我在被接回天津后才发现的。奶奶不会,但我上学后就常常在乘凉时给她讲牛郎织女、猎户腰带等我四处看来的故事。奶奶总是摇着蒲扇静静地听,然后夸奖我几句,我便更有信心地到处找故事看,并给人讲了。至今,我老公常常夸我会讲故事,同样的情节我讲出来会让他听得有滋有味,而他说出来常常半途而废——他自己觉得讲不出什么。我暗自想:将来我儿子可一定不要这样,我要让他满肚子故事,并且常常有小朋友追着他听故事(我上小学时就是这样)。
如今,在北京,夜晚和老公散步仍然喜欢看天,虽然看到的往往是灰蒙蒙的一片。我常常想:将来我儿子能不能看到漫天星斗呢?即使他看不到,我也一定要让他知道:夏夜的天空不是北京这个样子的!
地里的蟋蟀、蚱蜢特别多,我和弟弟每次下地都是满载而归,用塑料袋装满一袋战利品。有一种蟋蟀我记忆犹新—最初我刚把它用手指捏起来,粗略地往头上一看,发现它躯干前端平平的,我随手一扔,并对弟弟说:“怎么这个蛐蛐没脑袋?”弟弟却说:“不对,它会蹦。”果然,蟋蟀落地后跳着准备逃。我的大胜,和弟弟一起两面夹击再次捉住它,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头不是圆的,而是平平的一片,贴在躯干前端,好玩之至。以后,我们每次下地,都一定要捉回几只“没脑袋”的蟋蟀。
我们没有斗蟋蟀或养之的习惯,捉到的东西一般都是院子里养的鸡的补品,因为奶奶说鸡吃了活物下的蛋有营养(我想现在的鸡蛋恐怕没那么有营养了)。然而不久我和弟弟就发现天黑以后从灶台边传出蟋蟀的歌声。我们曾经打着手电筒寻找,竟从砖缝里找出了一只蟋蟀。估计是我们的战利品中命大的逃进了屋,钻进砖缝得以逃生。于是我们放了它,自此,每年夏夜都可以听到蟋蟀“感激”的歌声了。
奶奶家的星空里星星特别多,当然这也是我在被接回天津后才发现的。奶奶不会,但我上学后就常常在乘凉时给她讲牛郎织女、猎户腰带等我四处看来的故事。奶奶总是摇着蒲扇静静地听,然后夸奖我几句,我便更有信心地到处找故事看,并给人讲了。至今,我老公常常夸我会讲故事,同样的情节我讲出来会让他听得有滋有味,而他说出来常常半途而废——他自己觉得讲不出什么。我暗自想:将来我儿子可一定不要这样,我要让他满肚子故事,并且常常有小朋友追着他听故事(我上小学时就是这样)。
如今,在北京,夜晚和老公散步仍然喜欢看天,虽然看到的往往是灰蒙蒙的一片。我常常想:将来我儿子能不能看到漫天星斗呢?即使他看不到,我也一定要让他知道:夏夜的天空不是北京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