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学话关键期 父母五大误区
婴儿处于“学话关键期”的时候父母应给予正确的刺激方式,婴儿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更快的更好的发育。但在实际育儿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踏入一些误区,本文就将大家经常会犯的几个错误方法归类,以供参考。
误区一:认为婴儿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婴儿,我是妈妈”。“婴儿,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婴儿,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误区二:过分满足婴儿的要求
当婴儿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婴儿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婴儿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婴儿要求的方法使婴儿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婴儿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婴儿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婴儿说话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1岁左右的婴儿,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婴儿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婴儿”,“婴儿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婴儿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婴儿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婴儿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婴儿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婴儿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婴儿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婴儿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五:家庭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婴儿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来源: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