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误区

乐清网_素质_人际交往_ 2010-07-28 转载自:乐清网
让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误区

  小区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现意外,这不,牛牛在荡秋千的时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后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礼貌:“对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准备走开,可是洋洋却不依不饶:“你干吗撞我?”牛牛委屈极了:“我不是道过歉了嘛?”……

  这样的争吵真要爸爸妈妈来评判,说谁对谁错,可是个超级大难题。这里牛牛很认真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里洋洋偏不答应,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在解释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会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里,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礼貌很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时A先生是微笑的,同时他双眼正视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发现在成人世界中,如果发生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在交涉之后等待对方的回应。很难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后,就埋头看报纸,根本不理会B先生的回应。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发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对方回应——交往需要得到满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为积极主动的环节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导婴儿时,更趋向于强调交涉的语言:

  “婴儿,你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知道吗?”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说‘我能用你的橡皮吗’,不然妹妹不会借给你的。”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因为忽略了“对方回应”的环节,婴儿根本没有“要等别人同意”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在道歉后或在借东西后,必须等到对方有回应,才表示真正解决问题。不然,人际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这个环节,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发生冲突之后,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并没有等到洋洋的回应,就自认为已经解决了冲突。然而洋洋却认为,面对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没有关系”的回答后,才能算是解决了问题。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脱节了。

  因此,要培养婴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让婴儿在礼貌规范的语言之外,再多等那么一会儿。

  ●安静等待 让孩子耐心地等上几秒,等到对方有所回应之后才能走。因为这样才能让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决冲突。

  ●观察对方 如果对方能爽快地答应交往请求,那么这个交往需要就能满足。如果对方不太愿意,那就表明问题没有解决,需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让婴儿一走了之。

  ●表明谢意 虽然在交往模式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在最后说上一声诚挚的“谢谢”,可以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层的补偿,解决问题就更圆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