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乐清网_喂养_母乳喂养_ 2011-07-11 转载自:乐清网

  问:自从奶粉事件爆发后,很多妈妈苦于找不到安全放心的母乳替代品,而又重新为婴儿喂食母乳。从专业科学的角度探究,延长时间对婴儿有哪些有利因素呢?通常情况下,母乳喂养能持续到婴儿2岁左右就被认为是很长的时间了,这个时间是否可以延续的更长?如果妈妈们想给婴儿母乳喂养的时间拉的更长,比如到3岁,是否可行?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母乳喂养,老一辈人的观点其实与现代观点其实有着很多分歧。有很多老人,觉得婴儿几个月之后如果还是母乳喂养就没有营养了,反而希望尽快给孩子喂奶粉。

  答:心理学专家:安澜(北京青未了心理咨询中心)

  再科学营养的奶粉也代替不了母乳

  现代人相信科学,后现代的人不仅仅相信科学。因为科学并不能研究和解释一切。

  我们知道,婴儿奶粉的研制过程是这样的:实验人员首先分析母乳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含量,而后将各种营养物质即化学物质进行配比混合,使婴儿奶粉的这些能够分析出来的化学成分尽可能地符合母乳的成分和含量。

  这样做需要一个前提:我们相信目前的分析化学技术能够分析出所有的成分。实际上,这个前提是做不到的。很可能母乳中含有一些微量的成分,它们对婴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人类化验不出来;或者尽管能化验出某种成分,但是无法制造出来。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局限。

  以上仅仅是从化学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母乳所带给婴儿的情感、母子间的连接和感应、婴儿吸吮母乳的那些微妙的感受,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尽管我们永远也分析不清楚母乳喂养的过程是怎样带给婴儿安全感,并且为TA的人格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大自然安排母亲产生供婴儿食用的乳汁是有道理的。人类文明无论如何发达,都无法超越大自然的力量。要想获得婴儿(包括母亲本人)身心健康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自然怀有敬意,顺应自然规律。

  在心理咨询的临床上反复证明了母乳喂养的好处。那些婴幼儿期接受母乳喂养,没有离开妈妈身边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乐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成年人;而许多失去母乳喂养的机会,或者被送到其他人那里抚养的孩子,比较容易成为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总是处于心理冲突之中的成年人。

  母乳喂养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

  孩子越小,对母亲的心理依赖越强烈。婴儿出生后,并没有自我概念,保存生命的本能使TA强烈地希望与母亲成为一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保护,并且及时满足TA的需要。在孩子1岁以内,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带来的心理满足是必需的。

  1岁以后,孩子的消化系统已经适应了正常的人类食物,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比较发达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渐渐强烈。此时,TA的心理需要有两个方面:既要依赖母亲的保护,又渴望独立自主。

  作为母亲,要尊重孩子的两个看似对立的需要,一切从孩子出发,从此时此地出发,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此时母乳的作用,不再是孩子必需的营养来源,而是联结母子的纽带之一。联结母子的纽带很多——比如抚摸、说话、目光交流等——母亲不必坚持母乳这一个方式,建议以其他方式逐渐替代母乳的作用。

  实际上,母乳喂养的时间过长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母乳的象征意义是:孩子,妈妈和你是一体的,你在妈妈怀里很安全。1岁后的孩子希望打破这种一体感,找到独立的自己。一些断奶很晚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比较弱,自立能力差,而且一些男孩子在性心理发育上比较迟滞。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长大后独立面对社会,与同龄的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建议孩子的断奶时间在1岁左右,最晚不超过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