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说起教育,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事,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入读所在城市最顶尖的幼儿园、小学,然后从起跑线”开始,从头到尾赢得人生。
这种想法靠谱吗?
那天在北京参加一个读书会,聊起教育,一位211”、985”、双一流”大学的老师,分享了她的焦虑,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该高校的附属中学,基本是清华北大的预科班,这个是背景。(就不透露哪所大学了,估计你们都可以猜到)
一开始,因为教职工子女可以免试入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再加上工作忙,所以他们夫妇给女儿从小就是放养教育”。
现在女儿小学三年级,授课老师跟她说:我们自己的教职工子女,在班上基本都是学渣。
为什么?!
因为来这里的其他孩子,都是从很小开始,就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熏陶,千军万马突围过来的,不光学习好,人家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对教师子女们简直是全面碾压。
这位焦虑的大学老师说,目前女儿每一项都很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自信心,时不时还有厌学情绪。
要知道,教师子女这个先天优势到小学毕业就结束,想上那个金贵的附属中学,可是要硬拼考试成绩才行的!
听完这件事,你感觉如何?
反正,我的感觉挺复杂的。
当然了,能成为高校老师,让孩子免试入学附属小学的毕竟是极少数,我们普通人能拼什么呢?只能拼钱,说白了就是买学区房。
就像前年的天价学区房新闻,有家长用530万,在北京西城区某胡同深处一个破败院子里,购买了11.4平米的仅能放下一张床的一个小屋子。就为了孩子能就读旁边的重点小学,每平米的46万创下了学区房单价记录!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不过,即使学区房贵到天上去,毕竟有个价吧!那就拼命挣钱呗!
可是,最近的2018年4月份,北京海淀区下发了最新的升学政策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不光海淀区,东城区、丰台区等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政策。
多校划片”,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区房的地位已经在开始动摇了,而且类似政策很快会推广开,要知道,作为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北京,它的教育政策走向就是全国的风向标。
真是叫人绝望。
一个明明白白的趋势,已经从种种迹象中看到: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产,你为孩子创造优越先天条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大到你绝望到放弃(正在消失的学区房政策)。
而即使你拼尽全力创造出更特殊的先天条件,这种条件也依然不能确保他未来的前程似锦(考不上附中的附小学渣)。
你想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谁知道划那道起跑线的粉笔,并不握在你的手里。
2
你也许会问,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这个问题不着急回答,我先给你讲一个亲耳听到的故事。
我的一位客户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也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在饭桌上讲起当年他为什么能考上大学。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全国上下气氛一片火热,青年人无心读书,都要去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离开的那天,他正在收拾行李。
他的母亲,一个曾经的大学历史系教授,当时只能在工厂里编竹篾,在一边默默看着他收拾。最后,轻轻叹了口气:
还是带上几本书也不能总是这样吧!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总是这样”是什么意思:社会等级森严,出身决定一切,知识和学问一钱不值。
于是,他听从母亲的话,在衣服和被褥中间装上课本和几本工具书,出发了。
在偏远的山沟里,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其他人都早早睡下,或者聚一起闲聊打发时间。他总要抽空看看课本,一有机会,就和附近的同好换着看一些书,做一做笔记,每两三个月,还让母亲从千里之外邮寄来小说、杂志之类的读物。
直到有一天,工地的大喇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
他顺利考上武汉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毕业后倍受重用,平步青云,直至今天的位高权重。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我不知道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什么,我只是在想,如果当时,一个母亲并没要求自己的儿子带上书继续学习,也没有用心地邮寄去书籍读物,仅仅是嘘寒问暖,铺床叠被,也没有人可以责怪她。
毕竟,是那个年代”。
但是,他的母亲竟然有那样的眼界,在物质匮乏、精神更为贫瘠的世界里,透过社会上真真假假的一幕幕,看到未来必将呈现的趋势。
然后给了儿子,在那个时代最好的建议。
母亲的见识,可以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反观现在,这个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你作为父母,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建议呢?
你能有什么建议,是可以穿透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成长,让他在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跨度里,依然可以凭之安身立命,乃至活出精彩的呢?
每一对父母,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这个答案不会那么轻易就得到。
大多数的父母,是在打听周围孩子又报了什么兴趣班,又上了什么补习课程。
只有看着孩子坐在教室里,似懂非懂地跟着老师,学一些未来不知道还有没有用的课程、技能时,心里的焦虑才多少有一些缓和,又可以放心地刷一会儿抖音了。
如果是这样,我不觉得你的孩子的起跑线,就一定能比同龄人更往前一点。
3
话说回来,这样焦虑的父母多吗?
可真不少。
如果要问我,究竟应该培养起孩子的哪种素质最为重要,我想说:
孩子先放一边吧,首先你自己能做到吗?
得到”专栏作者万维钢曾说,在美国,其实穷人只需做到三件事就能摆脱贫困:第一,先结婚再生孩子(不要未婚先孕);第二,高中毕业(不要辍学);第三,找份全职工作(坚持工作日每天上班)。
很简单,是吧,但即使就这样简单,他们也做不到。
我之前读过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小说《汽车城》,里面有一个叫罗尼.奈特的年轻人,居住在底特律的贫民区。
他拿到汽车厂支付的一周薪水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周末大醉一场,结果熬过周一,到了周二早上想睡懒觉没起床,工作丢了就丢了。
像罗尼这样坚持不了全职工作的情况,在普通工人里占到一半以上,汽车厂的招聘部门也很恼火。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罗尼的父母生他下来,也没打算结婚,更谈不上什么教育,这种生来就一无所有,之后也一无所获的生活”(书上的原话),父母为他做了完美的”示范,他也早就习惯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想让孩子做到自律,首先是作为父母的你的自律,你的自律就是孩子自律的起跑线。
同样,不要你自己天天在客厅里打麻将,还指望孩子回家会乖乖写作业。
你的学习动力,就是孩子学习动力的起跑线。
也不要你自己每天把三姑六婆的长短挂在嘴边,还指望孩子举止高雅谈吐不凡。
你的趣味,就是孩子趣味的起跑线。
更不要一看到陌生事物就一副我见得多了没什么了不起”的过来人嘴脸,还指望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有勇气打破常规。
你的生活热情,就是孩子生活热情的起跑线。
许多作父母的,觉得自己孩子金贵,谈婚论嫁时,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配不上自家的。
可是,当你希望有一个优秀儿女的时候,咋不想想自己作为父母,你的优秀能不能配得上孩子的优秀呢?自己对人生不满意,又没有勇气或者懒得去改变,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这跟买彩票有什么区别?
请记住,你的教育可不光是把孩子扔给哪个学校哪个补习班,也不是光动动嘴皮子,你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4
还记得刚才那个问题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如果他的起跑线是学区房,是补习班,是某些特权的话,坦白说,我对此不抱太大乐观。
环境永远在变化,不去考虑社会趋势发展,不去考虑未来世界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你追求的,不过是在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罢了。
要知道,你的孩子未来会从事的工作,可能现在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至于有的父母喜欢跟风带娃外出旅游,美其名曰一个六七岁就随父母去过十几个国家旅行的孩子,和一个上大学才离开家乡的孩子相比,要领先太多太多。”
抱歉,我不同意。
能去旅行,有钱就可以,但是旅行途中发生的一切才是教育的关键,这考验的,其实也是父母自己的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和与陌生世界融洽相处的能力。
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成,同一个孩子,能在六七岁就随父母去过十几个国家,和他仅仅在上大学后才离开家乡,会很不一样。”
比如,我就是那个上大学才离开家乡的孩子。
后来工作,我去了很多的国家,见识了很多的人,看了很多的景色翻过很多的书,这些对我的影响才真的很大。
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带去国外,只是在景区比划几个剪刀手就打道回府,只是为了凑齐朋友圈的九宫格而任性摆拍,牺牲掉本可以在一辈子也去不了几次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里流连,在异域建筑、外土文化里徜徉的宝贵时光,这样的教育,又能在起跑线上领先几个身位呢?
这一点,许多父母都偷懒了,真是叫人遗憾。
那么,输在起跑线”这个问题,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我想说,不是。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在这个问题上,能有标准答案。
那就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高赞回答: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
这个说法,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