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爆米花变成坏人?
是儿时的一段记忆,那时的爆米花只有一种味道,而现在的爆米花有很多种口味,有巧克力味、草莓味、菠萝味、苹果味,颜色上也是异彩纷呈。其实这种爆米花不利于儿童的健康。
现在的爆米花大多基本上都是由爆炸玉米经过简单加热爆出来的爆米花,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转炉”了,因此也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而糖精由于有特殊的后味(有人叫做“苦甜味”),所以也逐渐被放弃了。
遗憾的是,现在的爆米花在加工时,为了让爆米花的味道更诱人,加入了不少的,个别口味的爆米花还会加入一些香精;为了让爆米花更漂亮,还要往里面加些色素,给他穿上了美丽的外衣。
然而,这人造奶油给我们带来了多余的能量和反式脂肪酸,额外的能量会让肥胖离我们更近,反式脂肪酸则会降低体内高密度脂蛋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人工色素摄入太多可能会引发发儿童多动症。
其实,早期的爆米花在加工的时,是将玉米置于特殊容器中的加热,(也就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爆米花机),使得玉米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
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器盖子被打开,玉米被突然释放在常温常压下,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玉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玉米粒,即成了,同时玉米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当然不仅玉米适合做爆米花,许多谷物和杂都类都可以加工成风味各异的“爆米花”。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加工,玉米等原料从不能直接食用的粮食,变成了方便食用的熟食,高温高压的加工工艺还让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在原料膨化的瞬间,原料中的生淀粉(β-淀粉)转化成熟淀粉(α-淀粉),同时变成片层状疏松的海绵体,原料的体积也会膨大许多倍。其中的蛋白质会彻底变性,形成多孔结构,使酶的作用位点增多,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我们都知道,爆米花的制作原料都是整粒直接进行加工的,它完全保留了原料表皮的纤维素、矿物质和为维生素,而且经过加工使原本粗硬的组织结构会变得松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的特殊作用还会让食品赋予一定的色、香、味,也算是将粗粮细作了,改善了这些原料的食用品质。
不过早期的爆米花也有缺点,这种转炉式爆锅比较落后,锅中含有铅,在高压加热时,爆锅内的铅有一定量会熔化,一部分铅就会变成蒸汽和铅烟,污染了原料。特别是在最后“爆”的一瞬间,铅更容易吸附疏松的米花上。而铅被人体吸收后,会危害神经、造血和消化等系统。并能导致儿童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此外,一些爆米花还加了不少糖精,对身体也没有益处。
如果我们吃的爆米花不含奶油和色素和香精等添加剂的话,它可以很健康的!
来自: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