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孩子们在“阅”什么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1-27 转载自:乐清网

清代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提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无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基督山伯爵》,从《青春之歌》到《挪威的森林》,从《平凡的世界》到《鹿鼎记》,半个多世纪阅读的变迁,犹如时光之轮碾不碎的琥珀,封存着历史与社会的开阖跌宕和国人心灵的隐秘蜕变。今天,什么样的阅读在影响孩子们?

小学生从容评点《红楼梦》

"书,是一种等待捏玩的黏士,它继续你天马行空的想象,期待你在快乐之中把黏土捏成人生梦想的城堡。"韶关乐昌市第二中学的高三学生、17岁的邓琴在《我识〈庄子〉》一文中这样写道。而在江门市紫茶小学五年级学生、11岁的黄嘉慧心目中,"与书相约,我在一个清灵明净的梦幻中逐渐地长大。"

今天,到底有多少孩子能像她们眷恋好书带来的"一抹宁静的美丽"、"一次次辉煌的奇迹"?对于本次"书香"作文竞赛的组织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想知道但又害怕知道答案"的问题。有调查显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动漫等快餐文化、网络小说的流行,学业负担的日渐沉重,我国有近半数的中小学生未完整读过一本名著。教育界的共识是,经典著作的阅读,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孔子杰是开平市苍城初级中学三年级学生。他老老实实地承认,"平时我们很少看名著,看得比较多的是街边书摊卖的杂志,比如散文、小说、漫画等。"获得高中组三等奖的李童舟也说,不太喜欢看古典文学作品,因为看起来太累了,"学习这么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品味,看这些书等于在糟蹋经典。"

然而,在评委之一、同为高中生的少年作家张蒙蒙眼里,中小学生整体阅读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也并非像外界预想的那样糟糕。从征文反映的情况来看,初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在他印象中,征文中提到最多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而高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尼采、柏拉图、鲁迅、雨果都广受欢迎。新版《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历史类读物,以及《萌芽》、《读者》等杂志人气高居不下。从《边城》、《天涯明月刀》到《昆虫记》、《等待戈多》,广东教育学会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何锡銮套用一篇参赛文章的题目说,现在的孩子读书是"风吹哪页读哪页",这种随性而浪漫的读书,已经成为很多成年人的奢望。

除了广度,孩子们对作品的消化和理解也叫人刮目相看,即使是四大名著,小学生评点起来,照样从容自如。获得小学组二等奖的《我与〈红楼梦〉》就是一例,作者是珠海香洲第三小学的程彤彤。在收看央视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讲座之后,这个小姑娘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在绿树红花下吟咏着书中的诗歌,历史就在我面前展现了它曾有的辉煌和无可挽留的遗憾"。

被过滤的"阅读理性"?

轻松、搞笑或者充斥着格斗和恋爱场景的漫画书,描写朦胧的幻想与忧伤、躁动与失落的青春文学,在学生族群中仍然大有市场。那么,孩子们为何不在作文中谈谈这些书籍?获奖作品所反映的阅读现状,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是否存在人工"过滤"的嫌疑?

新世纪出版社社长符绩才推测,勇于投稿的孩子本身就好学上进,他们可能在阅读重心上更偏向于传统文学。少年评委张蒙蒙说,这一现象正好证明了虽然青春文学、漫画在学生中间很流行,但它们的内容往往比较通俗、浅近,没有可供吸取的精髓,只能作为一种短暂的阅读调剂。而经典作品底子深厚,耐得住咀嚼。记者发现,很多小作者都在作文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小的时候不觉得鲁迅、巴金有什么好,可慢慢长大了,就看出其中绵延不尽的好处来。

虽然不是居于主流,还是有学生凭借对流行读物的认知和感受,获得大赛评委的青睐。例如,有一篇《漫画与教科书的对话》,强调漫画对教科书内容和功能的调整和拓展,证明它是教材的有益补充。而青春文学领头人韩寒、郭敬明的作品,依然拥有数量最多的拥趸。获奖学生中,韶关市第七中学的张琦和祈福英语实验中学的韩国小留学生崔冶吉娜,都毫不掩饰对韩寒的欣赏。珠海市第三中学初二学生莫策在《图书馆情结》一文中,以诗歌般的语言,细致刻画了郭敬明《夏至未止》在心中激起的涟漪:"麦子拔节。雷声轰隆地滚过大地。你泼墨了墙角残缺的寓言,于是渲染出一个没有跌宕豁达的夏天。……"

孩子们留给全社会的思考

文字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见证人。孩子们对阅读的思考,也将最终变成他人阅读的对象--据悉,所有获奖作文已由新世纪出版社结集成书。把获奖作文变成图书的过程,正是当今出版物反映孩子的爱好、追求、梦想、成长的过程。在高呼读图时代、眼球至上的今天,在《哈里。波特》全球热销的当下,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在书序中提出:孩子的心透明纯净,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让他们突破种种界限,广泛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交朋友,或者说,"21世纪,我们读什么",这不仅是给孩子的题目,也是给我们出版人的课题。

此外,参赛作文不仅凸现出当下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评选过程中,偏远山区孩子们写下的读书故事,让很多评委凝眉良久。一篇名为《血染的书》的文章,讲述一个到偏僻乡村支教的老师,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城去买书送给学生们,直到有一次在途中被车撞死。不知究竟的孩子们,排成一排站在海边,固执地等待昔日熟悉的身影归来。还有一篇《大山的孩子爱盗版》,作者在文中倾诉了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购买盗版书"充饥"的无奈。鹤山一名高中学生在作文中说,因为买不起书只得到小镇上的书店去"偷"书看。他一天的干粮仅仅是"一团隔夜的锅巴"。

这些作品为青少年教育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孩子们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生活的艰难、买不起书的苦恼,以及饱受学业压力,被困于教科书之中的哀叹,都向社会提出了一些值得反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