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电视:不要相信新闻和法制节目的夸张说辞
放养孩子 第二诫
关掉电视:
不要相信新闻和法制节目的夸张说辞
法制类电视节目强化了父母担心的本能
我们担心的程度为什么比我们父母当年担心的程度严重得多?为什么我们今天花在监护孩子上的时间,比我们的父母在1975年前后监护我们的时间要多出3倍?究竟是谁导致了这一切?我会给你一点提示。
其中一个人满头银发,一天到晚都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新闻频道上露面,一双犀利的蓝眼睛充满了真诚,让你情不自禁地对他心生爱慕,不管你自己和他的性取向究竟是什么样的。
当然,问题绝不仅仅出在安德森•库珀一个人身上。让我们对犯罪现象满怀恐惧的还包括有线新闻、本地新闻、像拉里•金(“让我们再回顾一次小女孩凯利•安东尼惨遭谋杀的那桩案子吧”)和南希•格雷斯这样的新闻主播,还有各大新闻频道的法制类专题节目。按照电视历史学者罗伯特•汤普森的说法就是:“法制类节目里充斥着各类变态案件,犯案对象通常是儿童和缺乏自卫能力的成年人,这样的节目倒是正合某些人的口味。”
那么,这些节目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节目把各种罕见的恐怖案件内容集中起来展示在我们面前,结果扭曲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扭曲的程度究竟有多严重?不妨看看现在的电视节目单是什么样的。
这个星期的《超感警探》(The Mentalist)节目内容是一桩双重谋杀案,听起来似乎不错。接下来是《识骨寻踪》(Bones),内容是有人发现了一具“被肢解的无头尸体”。或许节目制作组进行过市场调查,意识到仅仅是一具被肢解的尸体还不足以勾起某些观众的兴趣。(“算了吧!要是尸体的头还连在身上的话,那我就不打算看这期节目了。”)再接下来是《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篇》(CSI: NY),第一季的内容包括一个人误吞了一把钥匙,结果被开膛破肚,此外还有一具从沼泽里捞上来的尸体。接下来的报道中,女主角差一点被一个疯子淹死在浴缸里,她好不容易逃脱了,结果又不小心被绊倒了,乳房被浴室的毛巾挂钩刺穿了。(我真的很讨厌这样的情节。)在之后的本地新闻里,一名男子自焚,一名男子裸体跳楼自杀。然后是法制专题节目,主题是还原一名14岁少女被一名塞尔维亚战犯强奸的过程。当然,节目中不会出现真正的违禁镜头,但我们会看见少女透过封住嘴巴的胶带发出含混不清的“嗯嗯”声,而罪犯则带着邪恶的眼神伸手去摸她的大腿。(在节目中,她是被电话线绑起来的—好像在今天还有人会用有线电话一样,她的眼睛也被蒙上了。)
我会把“严肃”的新闻节目留到下文讨论,我们都知道这些节目有多么容易让人万念俱灰,多么容易让人彻底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但是上述那些“娱乐类节目”(强奸、绑架、被毛巾挂钩刺穿乳房就是所谓的“娱乐”)同样能大大影响我们对社会的看法,而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目前还不够。
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恐怖的影像时,就算大脑那理性的一半会告诉我们:“天哪,化妆师的功夫真是出神入化,把刺穿的伤口做得跟真的一样。向编剧的精彩创意致敬(假设我们真的会在大脑某个角落感谢编剧的话)!”大脑那感性的一半仍然会把这些场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增强潜意识中“这真是个恶心的世界,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结论。
1-3岁分类
丹尼尔•加德纳在著作《恐惧的科学原理》(The Science of Fear)中曾解释过,一旦某种印象进入了大脑“本能性”的那一部分,我们就无法再撼动它,也无法把它跟储存在同一位置的其他印象和情感区分开来。毕竟,电影和电视的发明距今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大脑还来不及适应这些“仿真”影像与真实景象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像杰瑞•布鲁克海默这样的导演拍摄的电影。
所以说,我们大脑中动物性、本能性的部分并不懂得电影《蝙蝠侠之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电视剧《嗜血判官》(Dexter)跟晚间新闻节目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我们所面临的情况使我们产生危机感时,我们就会本能地调出所有这些节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哪!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赶快逃命吧!”
然而,我们父母的大脑结构跟我们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他们当年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的电视节目内容跟今天的完全不同。那时候流行的是像《大淘金》(Bonanza)、《医学中心》(Medical Center)这样比较“正常”的电视剧,里面绝不会出现血淋淋的肢解镜头,不会出现从河底打捞上来的腐尸,也不会出现被毛巾挂钩穿透的伤口,以及任何类似的逼真画面。罗伯特•汤普森曾说:“我认为,如果回到1981年,今天的任何一期法制类节目的内容都不可能通过审查而与观众见面。”的确,在那个年代,所有像这样涉及暴力与色情的内容都是严禁播出的。
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971年,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审查规则被重新修订了。按照汤普森的说法, 1929~1971年,美国的电视节目内容审查一直非常严格,不仅不允许出现暴力和色情内容,而且不能含有脏话,不能出现类似“怀孕”这样的字眼,甚至不能出现厕所马桶的画面。(所以那时的洁厕剂广告人物只能在浴缸里出现。)无论是“大萧条”、世界大战、原子弹,还是民权运动,都没有撼动如此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在1971年,《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系列电视剧开播,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部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剧的开播可以说标志着美国媒体文化的一大转折。每个星期,《全家福》都会涉及一条原本是禁忌的话题。节目上出现了“性无能”、“骚扰”、“便秘”等字眼,甚至还有冲厕所的镜头!结果,这一节目的收视率扶摇直上,连续5年高居榜首,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超越(尽管后来的《考斯比一家》(Cosby Show)逼平了该纪录)。
各地的电视节目制片人本能的反应是:“连续5年保持收视率第一?让我们再拍5 000部这样的连续剧吧!”于是他们就开始模仿《全家福》的风格,在节目内容中加入越来越多的“敏感”内容。这一风潮很快蔓延到新闻节目的制作中。不要忘记,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在经历重大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电视业。
1981年,随着有线电视的推出和普及,节目内容的开放性又出现了一次爆炸性突破。想看穿着紧身短皮衣的女人在屏幕上扭动身体?可以调到音乐电视频道,或者花花公子频道,或者家庭影院。想看身患绝症的人如何艰难生存的血泪报道?可以调到生活频道。想一天到晚看新闻?调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频道就可以了。
1-3岁分类
全天候新闻节目的收视法宝—走失的孩子
让我们暂停片刻,仔细思考一下全天候新闻报道的意义: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不间断的新闻节目。从电视台的角度考虑,究竟怎样才能吸引人们收看这样的节目呢?
办法非常简单。选择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内容,用严肃真诚的方式去播报,就好像电视台真的是在为观众考虑一样。把令人揪心的东西汇集到一起,翻来覆去地播出,凑成一期又一期让人欲罢不能的“专题”。只要故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观众就不会想换台。同一个故事可以编排成很多期连续的节目,每一期只添加一点点新信息,大部分则是重复原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最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答案是:走失的孩子。
“走失的孩子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担忧。”说这句话的是一位有线电视节目的制片人,我不能在此透露她的名字,因为她仍然在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尽管她自己对此并不感到开心)。“特别是在所有当事人都显得无比‘平凡’的情况下,观众最容易受到感染。他们会想:‘我也可能碰上同样的事情。’”这里的“我”通常是指处于社会中层或中上层的人。
这类节目的始祖是1983年的两集专题纪录片《亚当》(Adam),故事主角的原型是6岁的亚当•沃尔什,他于1981年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家百货商店里被人拐走,然后被杀害。仅仅是敲这几行字,就让我感到难受了。
这部同样收视率奇高的纪录片让整个美国认识了亚当的父亲约翰•沃尔什,在片子的结尾,他跟妻子一起出场,手里捧着美国各地许多失踪孩子的照片。在此之后,沃尔什继续为儿童安全奔走呼告,不仅担任法制节目《全美通缉令》(America’s Most Wanted)的主播,还参与了美国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的创建。你每天吃早餐时,电视上播放的很可能就是这些孩子的故事。
“整个‘牛奶包装盒现象’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汤普森说。的确,许多牛奶供应商都开始在产品包装盒外面印上失踪孩子的照片,但却并不会注明这些孩子究竟是被陌生人绑架了(概率非常低),还是被离婚后的父母中的一方带走了(概率要高得多),或者离家出走了(概率同样很高)。每天早晨,当我们把牛奶倒进麦片里时,包装盒上的“孩子”就沉默地看着我们。这样就营造出一种气氛,似乎在美国各地有几百万孩子都已经失踪了,为我们今天对孩子遭到绑架产生恐惧感打下了基础。
我在这里必须再强调一次—以后还要继续反复强调—这种恐惧完全没有事实基础。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儿童遭陌生人绑架并杀害的概率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1 500 000左右,从未发生过明显的波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美国孩子被陌生人绑架并杀害的概率只有0.00007%。按照《如何生活才是危险的》(How to Live Dangerously)一书作者、英国人沃里克•凯恩斯的说法,假如你真心想让你的孩子被陌生人绑架,那你得让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待上多久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答案是:大约需要75万年。
虽然,小概率事件也不是根本不会发生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每一桩这样的案件都会被电视媒体大肆渲染,成为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核心话题。直到今天,6岁“选美小皇后”琼贝尼特•拉姆齐被害一案仍有争议。电视等媒体把伊丽莎白•斯马特、马迪•麦卡恩和凯利•安东尼等孩子遇害的故事弄得家喻户晓,让我们都觉得这样的事情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孩子被拐走、被杀害是社会上经常发生的事情,而电视上报道的案件只不过是“又一起案子”。每当有新的此类节目问世,都会让我们的偏见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所以,每当你考虑要不要允许孩子跟小伙伴们一起去电子游戏厅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亚当•沃尔什被拐骗并被杀害的案例,尽管那是30年前发生的事情了。每天都有上百万的父母拖着不情愿的孩子去逛商场,一旦孩子离开身边,这些父母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尽管他们很快会在玩具专柜前找回孩子,而且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事实上,真正的悲剧性事件发生概率非常低,我们需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电视业界人士的说法。
1-3岁分类
安全专家口中的“常见案例”几乎很少发生
“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节目制片人,”一位父亲在写给我们网站的邮件中说,“我可以告诉你,新闻的目的就在于煽动人们心中的恐惧。很多时候,对于涉及孩子或家庭内容的新闻故事,我们的选择标准就是‘这故事够吓人吗’。”
如果答案是“还不够”,故事倒不一定会被枪毙,但是一定会改用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法来讲述。
“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提供最有冲击力的新闻内容。这样的弱点通常涉及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另一位此前的新闻节目制片人托马斯•多德森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新闻内容上来,而你必须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就做到这一点。”
所以,电视节目绝不会采用这样的措辞:“如果你的孩子不满3岁,而你恰巧在埃尔姆街拐角的那家小玩具店购买过从芬兰进口的积木,那么请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同时把好几块积木一起塞进嘴里,就可能导致窒息。当然,孩子不太可能这样做,因为积木的味道并不好……”而是会直截了当地宣称:“大批玩具需要召回!你家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玩具?”
(顺便说一句,关于这种节目,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评论说:“要是真有如此可怕的事情,为什么节目要等到晚上11点才播出?”)
电视台很喜欢“玩具召回”之类的新闻,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新闻节目中吓唬吓唬观众,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同时又能显得“对公众负责”。这就像在脱衣舞俱乐部里宣读《安全卫生条例》一样。
或许在每天的新闻节目里反复播报这些恐吓性内容,确实能对观众有所助益,但尽管我已经当了20年的记者,却仍然没弄清楚这“助益”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警告我们当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谢谢。为了提醒人们过马路前要左顾右盼,开车时要小心谨慎?很好,没问题。为了告诉人们市面上有些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不应该购买?快告诉所有人知道!然而,正如图森市前新闻女主播蒂娜•诺顿•鲍尔斯所说:“晚间新闻的套路就是:‘晚上好,欢迎来到死亡、噩运和毁灭中间。下面要说的内容尽管今天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但是明天就保不准了,所以请在恐惧中颤抖吧!’”
安德森•库珀自打2007年主持专门介绍儿童失踪案件的专题节目以来,就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首先请诸位记住,这样的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在你们身上。事实上,我坐在这里把案件内容介绍给你们听,这本身就非常荒唐。”当然不会。他每次都是用那双无比真诚的眼睛紧盯着摄像机镜头,用饱含磁性的声音说:“这样的事情真是所有父母的噩梦。”
接下来他会开始采访遇害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骑车出门,然后就再也没能回家。然后他再采访所谓的“安全专家”,后者把孩子在骑车时遭遇绑架称为“常见案例”。
真的很常见吗?“几乎从来不会发生”也能称得上“常见”吗?每有一个孩子遭到绑架,就有20个孩子溺水身亡,40个孩子死于车祸。然而,你会把导致孩子身亡的车祸称为“常见案例”吗?这样的事情的确是很大的悲剧,但却绝不算“常见”。
怖案件发生时的景象之后,人们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类似的案件一定经常发生。”
事实上,人们对这些节目的反应也确实是这样的。“不是总有孩子在郊区骑车时被绑架吗?”去年曾有一位住在城里的朋友这样问过我。她当时非常严肃,并且非常紧张。
每天晚上,我们起居室里的电视都会播放这样的消息:生活中充满了悲剧,并且这些悲剧很容易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果把电视关掉,我们就不会受到这样的信息的影响了,也不会对孩子的安全如此担忧了。
1-3岁分类
或许你会觉得,我是在建议你“两眼一闭,就看不见外面的危险了,眼不见心不烦”。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危险本身几乎完全是虚构出来的。要是世界真的像想象中的那样危险,那你现在早就不在了,或者至少会被毛巾挂钩刺穿。
真实的世界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拔掉电视插头
一位母亲在来信中写道:
我得说,我对孩子的保护确实有点过分了,我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点。我不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一切事情都心怀恐惧。我尝试的尺度很小,只不过是允许我的孩子们自己过马路去对面的公园玩,然而,毕竟我已经开始尝试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拔掉电视插头。不是因为电视节目对孩子们的影响,而是因为这些节目对我的影响。我在上网时也是这样,对于感兴趣的新闻标题,我会点击阅读,但如果新闻内容又是儿童绑架案或者校园枪击案,我就会把窗口关掉。我正在试图把媒体造成的恐惧从脑海里清除出去。
放养孩子小贴士:
初级阶段:不要伸手去拿遥控器!想看新闻的话就翻翻报纸吧,或许报纸的另一面就是漫画专栏。
中级阶段:不要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开着电视,从而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频道当成背景噪音。主持人的声音或许听起来让你感觉很好,但是节目内容很容易让你在潜意识中滋生恐惧。如果你一定要开着电视,就调到音乐频道吧。
高级阶段:走到门外去拥抱生活。把原本用来收看法制类节目的那一个小时用来陪孩子散步。你会发现,其实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那么恐怖,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当然不是指音乐电视频道上的“真实世界”节目,那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