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不一样,教养大不同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4-27 转载自:乐清网

  爸妈在选择教养婴儿的方式时,可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了婴儿与生俱来的天性哦!

 
  婴儿的天性是选择教养婴儿方式的线索之一。了解婴儿的天性,可以让我们看清婴儿的特性,知道婴儿的行为是他的天性所致。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爸妈和老师需要了解婴儿天性的原因。


  走近“天性”
  婴儿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指婴儿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坚持度与情绪反应等。婴儿天性的差异甚至从新生儿时期就看得出来。例如哭泣,每个婴儿哭泣的方式不同,强度不同;等婴儿大一些,当他试着想要做某些动作或触碰物品时,他表现出的坚持度与勇敢性也不尽相同。天性分为多种类型,一般我们把婴儿的天性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胆怯型。


  不同天性婴儿的比例
  容易型 约占75%;
  困难型 约占10%
  胆怯型 约占15%

  每一种天性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换句话说,每种天性都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了解婴儿的天性类型与行为表现特征,掌握引导婴儿行为的最佳策略,发展其积极的方面而削弱其消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爸妈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天性≠人格
  天性不同于人格,但天性可说是人格的一部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天性与生俱来,一辈子都不会改变。而人格则包括了天性和经验两部分。所以,婴儿的“天性”和“人格”是一致的,但随着他逐渐长大,接触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互动渐渐多了,经验也就会随之改变、日渐成熟。但是,天生的天性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在某些社会期望下做了一些修饰。


  帮你判断婴儿的天性
  美国儿科医生托马斯和切斯,对100多名刚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婴儿出生仅几天就表现出很多的差别,比如哭声大小、情绪好坏、睡觉和饥饿的规律性等等。于是,他们就从研究中总结了这9个纬度来考量婴儿的天性。

  1.活动水平
  这是指婴儿在一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作节奏的快慢与活动频率的多寡。活动量的大小,是跟身体动作(也就是生理方面)比较相关的。比如,平时活动量大的婴儿,他们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相对就比较少,而活动量小的婴儿,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却相对比较长。

  2.规律性
  指婴儿的饥饿、睡眠和排泄等生理机能是否有规律。如果婴儿在睡觉、起床、便便尿尿、肚子饿等方面都很准时的话,他就是一个规律性强的婴儿;反之,如果饮食生活不定时、不定量,就是属于规律性差的婴儿。

  3.适应能力
  是指婴儿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从陌生到接受的时间长短。婴儿在适应新的人、事物、情况、环境时,是有难易之分的,时间也会有长有短。适应性与趋避性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趋避性是直接的反应,而适应性则是自我调整后的反应。适应性高的婴儿可以很快、很轻松地学习、接受陌生的事物,能够从容地应付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因此,趋进性也较强;而适应性低的婴儿则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接受新的事物,常会显现出退避性。

  4.趋避性
  指婴儿对新刺激做出反应的特点。在第一次面对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物、环境与情况等新的刺激时,有的婴儿会表示出接受的态度,而有的婴儿则会表现出退缩的态度。趋进性的婴儿通常来说,比较勇于去尝试,能够主动地学习新的事物、想方设法去适应新的环境;而退避性的婴儿则对新的经验有所退缩,甚至会有逃避的倾向,比较不容易去学习、接受新的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弱。

  5.敏感度
  指能够引起婴儿注意的最小刺激强度。敏感度低的婴儿,不大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影响到自己,改变自己的情绪;但是敏感度高的婴儿,就会像一个薄瓷娃娃,哪怕是一点点的小刺激,都会立即在他身上看到反应。

  6.反映强度
  指婴儿表达情绪反应时的能量水平,如哭声大小。反映强度大的婴儿,会用哭声、肢体动作等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反映强度小的婴儿,总是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变化不被别人发现。

  7.注意力分散度
  指婴儿的注意力是否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显然,分散度强的婴儿很容易分心,改变主意;相反,分散度弱的婴儿却会表现得更加固执。

  8.心境
  指婴儿在睡醒后几小时内的主要情绪。拥有积极心境的婴儿,醒来后常会笑,显得很愉快;拥有消极心境的婴儿,醒来后容易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如大声哭叫、暴躁。

  9.坚持度
  指婴儿对任何事情采取一致态度、行为的持续性。坚持度高的婴儿容易专注,容易固执,但也较会深度探究;坚持度低的婴儿就很容易改变,也会更反映得更有弹性、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