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教儿童观察和认识色彩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4-27 转载自:乐清网

视觉正常的人都会感到自然界色彩的客观存在,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够深刻理解色彩。尤其对学习绘画的儿童,更应首先学会观察和认识色彩,从中寻找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利于绘画的表现。


色彩的形成过程:有色光照射到物体,被不同程度的吸收或反射,然后经过人的视网膜,反映到人的大脑,就产生了色彩感觉。


构成色彩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它们是研究色彩的依据。


1
.光源色


色彩是光的作用结果。在一间封闭严实的暗室里,我们不会看到任何颜色,因为离了光就没有了色彩。


光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自然光指的是太阳光、月光、荧光;人造光指的是电灯光、火光、电焊光等。人们往往把太阳光作为依据,解释光和色彩的物理现象。


无论自然光或人造光,均能直接作用于色彩的变化。太阳光在早晨和晚上斜射地面,空气中厚厚的细质点滤去了波长较短的青、紫光,红、橙光波较长,射落也就多。所以,早晚的阳光偏红橙或金黄。中午的阳光直射,空气层细质点较薄,各种色光受阻少,几乎都射落地面,所以呈白光。穿一件洁白的衣服,处在早、午、晚的阳光下,色彩肯定不会一样。如果白衣服分别被火光、电灯光、电焊光这些人造光源照射,色彩的差异就更能清楚地观察出来。


光源色在色彩关系中占有支配地位,是色彩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在进行绘画写生或创作时,一定要把光源色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


2
.固有色


人们习惯把“红”的花、“绿”的叶等物体的直观色彩称为“固有色”,这并不正确,“固有色”是绘画术语。“固有色”实际上是色光的反映,也是光的颜色。


物体有吸收和反射光的能力。全部吸收呈黑色;全部反射则呈白色;等量吸收或等量反射呈灰色。红花是吸收了橙、黄、绿、青、紫而反射了红光所致;绿叶是吸收了红、橙、黄、青、紫而反射了绿光所致。各种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不是物体的具体属性,它的属性决定于对色光的反射因素。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的强色,相比较而言,“固有色”是指物体的基本色彩倾向。


受光源色彩成份、照射角度和距离远近的影响,加上物体反射与吸收的性能,“固有色”在间接光下比较强,直接光下比较弱;平面物体比较强,曲面物体比较弱;视点近的比较强,视点远的比较弱;反光强的比较弱,反光弱的比较强。


3
.环境色


环境色是指所要描绘的物象主体所处环境的色彩,也称条件色。一般来讲,环境色对物体背光部分影响较大,受光部分则很微弱。


初学绘画,观察自然界的色彩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固有色”,而忽略了光源色和环境色。正确的方法是整体观察,学会全面分析研究“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绝不能孤立看问题。整体观察的重点放在抓基调,首要的是光源色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边观察边比较,一是描绘的物象主体自身作比较,二是描绘的物象主体与周围环境作比较。比较时不要忘记把局部统一在整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