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对婴儿产生影响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4-27 转载自:乐清网

  绘画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婴儿出生以后,首先引起他感兴趣的是这大千世界。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表示要画画了。他们要认识世界,歌颂所爱的事物,于是他在一张纸上若有所思地、严肃认真地画来画去,画出一些疏密不均,长短不一的斜线。这些在家长看来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他的文章、诗句和心曲。大约3岁以后,孩子开始出现有意识的作画,并且兴致和热情最高。虽画得不好但信心百倍,画了这个,又画那个,并且喜欢给书上的插图涂抹颜色,给书上的特写头像安上身子,这些行动,充分显示了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欲望。

    
  绘画是眼、手、脑密切配合的智力活动

  它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思维,为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表现得很早,并且特别强烈和深刻。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外部条件影响下,1岁婴儿就喜欢看颜色鲜艳的衣服,2岁的幼儿已有自己偏爱的颜色,5岁的儿童能欣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可见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产生美感、形成美的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练习绘画时,要在画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美上给以详细的讲解,同时不能简单地强调孩子画得“像”或“不像”,家长应该力争使孩子能够在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启发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感官发育。

    
  做家长的不仅要抓住在家庭教育中绘画的关键时期,同时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这里,家长还必须了解孩子绘画的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尤其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所以在辅导绘画时,首先要引起孩子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小画家王亚妮几年来画了许多以猴子命题的画,画的猴子妙趣横生、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引起了许多老画家的惊叹和赞扬。加拿大一位专门研究儿童画的美术家说,他已经走遍世界,看过许许多多的儿童画展,而亚妮的画展,是他所看到的画展中最好。亚妮之所以画得这么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对画画特别有兴趣。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作画,一天能完成几个作品,但丝毫不感厌烦和劳累。有时画画还大喊大叫,象玩耍一样。他的爸爸曾说,如果一天不让他画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这说明,亚妮没有把画画当作负担,而是当成生活中的需要和乐趣。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绘画时也先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和标准去要求孩子,不仅会挫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削弱他正常的绘画能力的发展,取得相反的效果。当然兴趣只是一种先决条件,也适合其他教育活动。

  儿童的绘画到底有哪些特点

    
  ①求全性。比如画人,他们不肯让某个部分缺掉。画手不肯使其握拳,一定要五指张开。画衣服连一只纽扣也不肯漏掉。同时,他们一般喜欢画正面的东西,如两个耳朵的人,四边形的房子(甚至有些透明的)等。他们为求“像”就不舍面面俱到了。根据幼儿绘画的这种求全性特点,家长可先引导他们画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东西(进行临摹教学),使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既“好画”又是“技能”,以此来引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让他们抓住事物的形态特征,避免喜欢画局部细小的非主要的东西的习惯。比如教孩子画“花”,首先不管它是梅花、桃花,还是菊花,花蕊,一律是一个小圆圈,而花瓣则是扣在小圆圈上的几个小圆弧。这样,只须教他画一遍,他就“胸有成竹”,牢牢记住了。于是,孩子会不厌其烦地画给爸爸妈妈看,还津津乐道地教给其他小朋友。他的绘画术语往往是“我会画花了!”“小鸟应该这么画!”“汽车应该这么画!”等等。可见,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概括力,同时又是很好的绘画基础训练。

    
  ②幼稚性。这是由于孩子感知模糊、笼统、单一、片面以及缺乏绘画知识、技能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孩子绘画的夸张是强烈的,常常会主观地夸大或缩小所画的对象的某些部分,忽略或增加某些部分,并且,不知道透视、比例……但是,孩子的画往往又是大胆的、自信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顾虑,所画之物无拘无束。真可谓“稚拙中见生动,平淡中见乐趣”。因此家长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尽情地观察、思考、联想和创造。童心是天真的、纯洁的、炽热的、直率的,父母决不能忽视这一点。把孩子禁锢在屋子里进行临摹和写生,会扼杀孩子的绘画积极性和创造性。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观察事物,逐渐摆脱符号绘画方法,而向写实阶段迈进。

    
  ③喜爱性。这是指孩子特别喜欢画他们最喜爱和最熟悉的东西。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初学绘画的孩子,绝不会舍弃人物头脸而专画人物躯干的,因为对孩子来说,人身上最熟悉的东西莫过于头脸了。3岁以后的孩子,总是津津有味地画着他最亲爱的最熟悉的爸爸和妈妈,虽然在孩子笔下的爸爸妈妈是那样令人发笑,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孩子在积极地认识世界、反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