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幼儿的偷窃行为
幼儿偶尔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出现这种现像,家长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大惊失色——孩子怎么会“偷”了?进而严厉责罚。另一种暗暗吃惊——这可不能声张,既不管教,又怕人知道,便袒护起来。
这两种态度都不是正确的。国外心理学者的实验告诉我们:大人过分的反应会惊吓住孩子,同时还可能使这种行为在日后出现反复。而袒护孩子的不良行为,又会使幼儿无法分辨是非,而助长了错误行为的发展。
幼儿最初出现这种行为,往往不是有意识地要占有这种物品,他的心目中也不见得有“偷”这个概念,所以,不要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并尽量避免使用“偷窃”一类字眼,以免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而应该寻找出观这种现像的原因和幼儿的动机,耐心地引导幼儿认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告诉他应该把东西送还别人。当他这样做了之后,家长应赞扬他,向他表示亲昵,以示奖赏。
如果大一点的幼儿不止一次地出现这种偷窃行为,家长可不要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小时摸针,大了摸金”,这是古人告诫我们的。一方面家长要采取严肃措施正确对待,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原因,防微杜渐。
家长除了把家里的东西管理好,切断偷窃的诱因,还要抓住苗头加强教育,不让这种行为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否则,幼儿将会将这种行为作为满足欲望需要的方式而多次重复,一旦积习已成,便难改了。为此,家长要不断地口头叮嘱,并随时检查他的口袋、书包、玩具橱等,凡多出来的东西,家长都要查明来历。如果是偷来的,一定要严肃地责罚,并勒令送还。只要有改正,家长一定不要忘了表扬他,亲近他,使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偷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