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过分保护酿恋母心理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4-27 转载自:乐清网

佳佳快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玩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要妈妈陪着。平时,只要妈妈在,他就寸步不离地缠着妈妈。佳佳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和他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
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母亲的言行和感情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女音的呼唤,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4
岁左右的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亲以外的人接近。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母亲转,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


两周岁的孩子,对母亲心情的变化已经很敏感了。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比较容易溺爱子女。当母亲听到孩子哭闹时,心中顿然不快,便会百依百顺。不少孩子就用哭闹的手段来取得母亲的重视,而母亲总会以各种抚爱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复,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作母亲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将来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才能同别人协调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亲就等于害了孩子。


那么,母亲究竟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