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孩子破坏性行为方法

乐清网_儿童_早期教育_ 2011-04-27 转载自:乐清网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怎么会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镇纸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的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性行为了,必须及时教育和制止。


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成人要对症下药,其原因大致有:


1
.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有的孩子经常受到欺侮和讥笑,自己又缺乏说理、辨解的能力,便采取偷偷摸摸地搞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报复。对于这些孩子,成人要帮助他们懂得搞破坏并不能表示自己强大,只能更加失去大家的尊重;只有经常为大家做好事,才能使大家感到他“伟大”。


2
.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泄。有的孩子好生气,总感到心烦意乱,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事物上,如摔门、敲桌椅、乱丢东西等。当孩子受到挫折而极度烦恼时,也可能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对于这些孩子,大人一方面要热情关心他们,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及时地安慰他们,缓解他们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又要严肃地帮助他们,指出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怒气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3
.为了炫耀自己“能干”。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打碎玻璃,损坏他人财物是一般孩子不敢干的,而自己干了,以此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认为自己比谁都“能干”。对于这些孩子,成人要帮助他们分清“能干”和“强暴”、“野蛮”的界限,使他们懂得损坏他人财物是一种强暴、野蛮的破坏行为,只能受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只有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建设性的好事上,才能赢得人们的尊
重、欢迎和支持。


总之,要热情、耐心地引导和帮助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克服,要尽量采用说理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减少压制和惩罚,以免他们“破罐破摔”,从而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同时,对那些貌似“破坏性”行为的健康行为,则应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以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