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学步时的安全措施

乐清网_婴儿_成长发育_ 2013-07-04 转载自:乐清网

  现在有许多年轻妈妈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教婴儿走路而万分苦恼。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说,婴儿的每一步、每个走路姿势,以及该如何在他走的过程中做好保护,妈妈都要特别关注,而不当的学步过程会使婴儿骨骼、脊椎变形。

  一、不学爬就学走两大影响

  “婴儿真聪明,没学爬就开始学走了。”很多妈妈都把婴儿过早学走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爬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专家解释说,婴儿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婴儿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渐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变形,不学爬就学走还影响婴儿视力呢。几个月大的婴儿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婴儿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同时,婴儿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此外,婴儿爬的时候仰着头,前庭会受到刺激来增强平衡性,要是跳过这个环节去学走,长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连脾气都会变得暴躁,没有耐性。

  二、婴儿学步需经过三个阶段,妈妈如何做好保护

  婴儿长到10-11个月大,就开始跃跃欲试地站起来,摇摇晃晃自发地要走路了,兴奋的妈妈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快快走,而这样做对婴儿学步不仅没有好处,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专家表示:婴儿学步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妈妈应学会不同的保护措施。

  1、摇晃期

  有时候妈妈拉着婴儿学走路,婴儿却突然大哭起来,手臂也不能动了。专家说,这种现象在婴儿刚开始摇摆着走的时候很普遍,是因为牵拉的时候,手臂关节脱臼了。

  专家提醒:婴儿手臂要是脱臼了千万别转,也别揉,找专科医生将关节复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采取这种牵拉的保护方法,造成手臂习惯性脱臼,就会严重影响婴儿肘关节的发育。

  正确保护:妈妈对婴儿学走时的保护和鼓励是最关键的,其实最好的保护是站在婴儿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随着他走,但这样半蹲着你会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块布围住婴儿的前胸,你从后面提着布来帮他找平衡,这样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婴儿初学步的时候,让他在学步车里练习,车的四面都有保护,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专心守着他,而且还不用担心他会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婴儿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觉”,两条小腿儿开始用力抬高,向前迈步而不是蹭步。

  专家提醒:婴儿能这样走的时候,你可以把学步车撤掉,让婴儿练着扶着床沿或扒着小车走,大人在边上看着别让他摔了就成。

  正确保护:如果你不放心让他扶着东西走,还可以把双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让他独立走,手劲儿慢慢变虚,直到慢慢松手。

  3、独立行走期

  婴儿开始下意识地挣脱妈妈保护的手臂,自己独自摇晃着走了。虽然走起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但你完全不必担心。

  专家提醒:婴儿自己走需要一个心理过程,一开始有玩具逗他,他会很感兴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没站稳坐在地上,那妈妈一定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他就会很勇敢地接着走,而且会很爱走;倘若摔得很严重,甚至受伤,他就会害怕,很长时间不敢走,这是很正常的防御反应,最好是慢慢鼓励他,缓一段时间再走。

  正确保护:婴儿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护,比如父母面对面蹲下,让婴儿在中间来回走,距离要从近到远一点点调整。或者,给他定个距离,像是从床走到沙发,父母最好跟着。一般,婴儿到2岁左右就都会独立行走了,所以妈妈们不要着急,别强迫他走,但如果2岁还走不稳或不会走,就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