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塑化剂“绑架”宝宝健康
“毒饮料”引发健康扫雷战
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馒头,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不仅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质疑,也给他们埋下了健康的隐患。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为了冒充蛋白质,用苏丹红腌咸鸭蛋是为品相好看,在饮料中添加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郝爱友教授,从事塑化剂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近20年,他告诉记者:“我们拿到一瓶饮料,如果它不像水那样透明,我们就会觉得它很有内容物,营养很丰富,很值得购买。为了迎合我们大众消费者所期待的这样一种内容丰富的不透明状态,生产商有时会刻意做成一种像牛奶一样的乳滴分散体系,这就需要往饮料中添加脂肪、乳化剂等,使原本寡淡的对水果汁等饮料看起来真的"营养丰富"。但是添加了这些物质之后,饮料中钙镁等金属离子(一般水中都会大量存在)会导致饮料不稳定,产生沉淀、分层等现象,从而需要进一步向饮料中添加水质稳定剂等以控制这些金属离子所带来的影响。”在台湾地区,用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等混合制成的起云剂等对饮料就具有乳化、稳定、提高“内容物”等效果。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衍生物,这类物质不但成本低,对金属离子等还有巧妙的“抱合”稳定性,其在使用方便性、增稠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效果比植物油好很多。于是,黑心商人用工业原料塑化剂取代成本几乎贵两倍的棕榈油来牟取暴利,制造了这一场台湾塑化剂风波,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
坏习惯让塑料容器变“凶器”
塑化剂风波爆发后,在济南某外贸公司工作的韩芹就对果汁饮料下了“逐客令”,准备将家里囤的饮料统统扔掉。可“过日子”的老公却说指甲油的塑化剂比果汁还多,让她把指甲油一起扔了。“没有指甲油这个夏天可怎么过啊?”这让爱美的韩芹很纠结,指甲油里真的有塑化剂吗?
“塑化剂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叫增塑剂,是一种增加塑料材料柔韧性等特性的添加剂。由于聚乙烯、聚丙烯、pvc等塑料有一定的脆性,不利于加工、使用,因此在塑料加工时需要添加塑化剂等,有时添加量会超过10%。”郝爱友说,在化妆品中,有些指甲油的塑化剂含量是很高的。添加了塑化剂的指甲油,成膜性更好,看起来也更加润滑有质感,冬天不容易发脆,夏天不容易分层。用涂了指甲油的手拿食物吃,确实有将塑化剂送入口中的危险。
郝爱友介绍,不仅仅是指甲油,我们日常接触的塑料制品通常都无法避开塑化剂,塑料制品不添加塑化剂是很难加工使用的。像塑料袋、塑料儿童玩具、塑料餐具、塑料手机外壳中一般都含有塑化剂。回收料加工的塑料产品,如塑料袋等,塑化剂的含量更高。塑化剂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想要和它“绝缘”很难。或许正是我们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更多塑化剂带入我们体内。
夏天,很多车主都有在车里放矿泉水的习惯,觉得这样可以随时补充水分很方便。其实,做矿泉水瓶子的材料是聚酯类材料,和一般聚乙烯等聚烯烃塑料是不一样的。但这类材料在加工时通常也会加入少量塑化剂等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性能。塑化剂的溶出率与温度成正相关性。在常温下比较安全的矿泉水瓶,随着车内温度的升高也会变成“毒瓶”,制造“毒水”。随着微波炉的普及,很多人都喜欢用微波炉加热食品,觉得这样又环保又快捷。这却给“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和价格低廉的PVC保鲜膜中“怕”油、“怕”高温的塑化剂创造了溶出的机会。还有那些用非食用塑料袋盛装滚烫的食物、戴着塑料手套吃麻辣小龙虾的行为等,这些“方便”都有可能将原本无害的食物变成了“毒物”。
塑化剂危害“量”是关键
前几天,台湾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台湾一个8个月大的男婴,生殖器只有1厘米长,不及同龄男婴的1/3,而她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每天都喝珍珠奶茶。这条消息让孕妈妈小雨很担心。由于老公在外地工作,独自在济南生活的小雨常年以快餐、方便食品当正餐,怀孕后虽然比较注意饮食卫生,但还是会偶尔打包外卖回家吃,这会不会对宝宝造成影响呢?
郝爱友说,塑化剂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具有雌性激素的功能,对男性、幼儿的伤害尤为严重。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塑化剂还会增加肝肾负担,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在造成慢性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癌。
尽管塑化剂对人体有害,但也无需过度紧张。塑化剂进入人体后是可以通过代谢排出的,它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摄入量。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塑化剂进入人体的安全标准,参照国外使用标准,世卫组织、美国和欧盟分别认为成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偶然少量食用被塑化剂污染的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由于塑化剂本身具有抱合金属离子的特性,塑化剂对于体内重金属的排出及抑制钙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帮助。
“为了规避塑化剂的危险,我们要尽量采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简单、越自然越好。要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尽量避免用塑料制品来装食物,尤其不要直接来加热,还要叮嘱孩子,不要将塑料玩具放入口中。”郝爱友说,对于塑料产品的规范生产、使用等问题,国家需要尽快制定更严谨标准。比如现在很多人担心的塑料桶装食品油问题,商家应在商品标签上注明塑料桶的成分,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会一目了然,选择塑化剂含量较少的聚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