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改掉婴儿的坏习惯
用音乐改掉婴儿爱吃手指的坏习惯
婴儿入睡前总喜欢吮自己的大拇指,这个习惯从断奶以后开始,而且越来越厉害。为了改掉婴儿这个坏习惯,我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给婴儿手涂上辣的,涂上苦的,用手帕把婴儿的手包起来,还给他买了安抚奶嘴,但都不见效。为此我特别生气,有时候会很粗暴地对待婴儿,但这并不是办法,只是让婴儿哭得更厉害,因为我们对婴儿这一行为介入过多,婴儿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坏。婴儿就是喜欢自己的手指,吮的手指都变形了,牙齿也往外长了,我真是很担心。我想用耐心慢慢改变婴儿这个习惯。
入睡前,我试着抱着婴儿,轻轻和他说话,并把他常吮的小手放到我的腋下,看婴儿情绪安静了,然后轻轻地给他唱自编的摇篮曲,我安静地注视着婴儿,婴儿安静地看着我的眼睛,听着我唱着大概只有他能听懂的歌,有时候,我会把婴儿的事情唱进歌里,有时候,只是轻声的哼着,这歌是一个妈妈对婴儿的爱,但我相信婴儿是能感受到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婴儿一定感到安全和幸福。婴儿会慢慢闭上眼睛。
这样一段时间后,婴儿能不吃手指睡了,也许是音乐带给婴儿安全的感觉吧。
对于家长来说,婴儿吃手指是件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能使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家长往往会绞尽脑汁,尝试各种办法。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先后采用了给婴儿的手指涂上他不喜欢的味道、用手帕包住婴儿的手指、给婴儿使用安抚奶嘴、粗暴地惩罚等方法,最终找到了她认为最有效的方法——给婴儿听音乐。
的确,音乐能使婴儿变得心情愉快,情绪平静,心里获得安全的感觉,在许多情景下都是“灵丹妙药”。可是,在我看来,音乐并不是使婴儿不再吸吮手指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找到婴儿不吸吮手指的原因,我们要先想想他为什么要吸吮手指。
出生以前,婴儿“寄居”在妈妈体内,舒服的环境,充足的营养使他幸福地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从呱呱落地那刻起,这种幸福便被中断了,他大声啼哭似乎在抱怨:“这个世界好陌生,没了生命的依靠以后不得不靠自己了!”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周围的成人在尽心尽力地照顾他,满足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使他获得安全感。在获得生理需求满足的同时,他与周围的成人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结。当被妈妈抱在胸前喂奶的时候,妈妈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用和蔼的语调与他“咿呀对话”,他用自己的小嘴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听着母亲熟悉的心跳,这让他觉得既满足又快乐。当断奶之后,他会觉得一下子无法适应,不仅仅是因为生理饮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会觉得失去了安全的、依恋的对象。他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被突然打破了。他必须经历一个心理与生理双重的断乳期。吸吮手指有时就会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常见行为。帮助婴儿顺利地渡过这个时期有各种做法。在父母的帮助下,大多数的婴儿依靠自身的努力都会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但有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个别婴儿吸吮手指的行为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使他们牙床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手指皮肤受到损害,情况严重的还会咬秃手指甲。
由此可见,断乳之后与成人之间的情感突然缺失是导致婴儿吸吮手指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上述案例中妈妈尝试着用充满情感的摇篮曲温柔地与温州宝宝“对话”,使婴儿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并通过妈妈的爱感受到外界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妈妈觉得是音乐帮助了婴儿,事实上是她自己的爱帮助了婴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喂养过的小麻雀。每次得到一只雏雀,我都很小心地给它们喂食,精心地照顾它们。可是让我觉得伤心的是,没有一只小麻雀能够逃脱夭折的命运。长大后,经过查找资料我发现母麻雀在喂养雏雀的同时总是会用自己的喙去轻啄雏雀,用爪子和翅膀拍打雏雀。或许这只是麻雀的生物行为,没有特别的意义。但人工喂养的麻雀可能因为感受不到母亲的气息而死于生物性的联结缺失。事实上,人类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何尝不是生物本能的体现呢?
婴儿自从被孕育的那一刻起,就与母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诞生后,更是与周围的人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婴儿的教育与教养正是发生在关系背景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