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
周末,难得见面的闺密带着刚上小学的孩子来家探访。自从几年前她成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忠实粉丝后,我就很少有机会见到她了。只听她说,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开始上早教,大一点又上贵价幼儿园,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班,从英语、钢琴、珠心算到围棋,孩子全没有落下。于是,每一个周末,她都奔忙在陪太子读书的路上。你要约她喝杯咖啡,难度不亚于约见政要。这个周末,她居然有时间登门喝茶,着实让我受宠若惊。不过,看到她孩子有点菜色的面孔和黯淡飘忽的眼神,我就明白,她碰到麻烦了,经过这么几年折腾,她的孩子可能还没赢在起跑线上,就已出现“累趴在起跑线上”了。
果然,等我刚把小朋友在游戏室里安顿好,她就把自己往沙发上一扔,头埋在大靠垫里,十分沮丧地告诉我,孩子刚上二年级,学习一点也不专注,写作业特别拖拉,成绩直线下降不说,简直有“上学恐惧症”,动不动就大哭大闹不要上学,兴趣班更是怎么劝都不去了。“我真害怕这样下去他要出心理问题了。”她说。
看着她沮丧的样子,我内心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又一个痴迷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受害者,这一句不知起源于何处,又不知道科学性从何验证的口号,在让早教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好奇心,失去了自发探索世界的热情。闺密孩子黯淡飘忽的眼神,就是明证。我实在不应该再沉默下去了,不如与闺密把这个口号的荒谬性辩个清清楚楚,也算是对孩子尽了一份责任。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马拉松
“你为什么那么相信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呢?”
她很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大家都这么说啊,电视啊、网上也都这么说,我身边的妈妈们都相信,就你不信,养孩子像放羊一样。”
“你肯定同意,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一个比喻,那在什么样的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才特别重要?”
“当然是百米短跑啰。”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觉得人生是一场短跑吗?或者你希望孩子的人生短促得像一场百米短跑吗?”
她立刻白了我一眼:“这话也太不吉利了。谁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场短跑啊?如果非要打比方,那说像马拉松还差不多。”说到这里,她突然呆了一下,“是哦,好像马拉松是不怎么讲赢在起跑线上的。”
“你既然觉得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那为什么那么在乎孩子是不是赢在起跑线上呢?马拉松比赛上,有多少赢在起跑线上的选手能笑到最后?善于保持实力,后来居上者多的是吧?”
“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不过是个比方,话要说回来,人家三岁学英语,你家孩子不学,你不怕他跟不上?人家学珠心算,你家孩子不学,你不着急?央视春晚上的那个小姑娘把百家姓背个滚瓜烂熟,你家孩子连赵钱孙李都不知道,你不怕没面子?”她似乎有点急了,说话像连珠炮。
看来,要想三言两语说服一个人还真是一个幻想,我也只能下一剂猛药了:“我还真的既不着急,也不怕没面子,面子和焦虑都是大人的心理问题。你担心孩子三岁不学英语、珠心算,以后就会跟不上,那是瞎担心,因为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压根不是那样的。中国古有方仲永现有宁柏,少年时代都有神童之名,长大以后庸庸碌碌,可见人生还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不靠谱的。虽然出了个莫扎特算是早慧者的榜样,可他英年早逝,据研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早年学得太苦,身体底子没打好,心态也不够健全,最后搞得贫病交加。所以,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莫扎特,我更希望他当海顿,虽然大器晚成,可长寿健康,成绩卓然。”
她顿时为之气结,眉宇间写满了不服气,坐在那儿猛喝茶。如果不是有问题要解决,恐怕就要拂袖而去了。察言观色之后,我决定换个战略,“诱敌深入”。
0~6岁,莫干扰孩子学习生活经验
“这几年,你是怎么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呢?”
“怎么样?学呗,钢琴、画画、英语、唐诗、珠心算、三字经,一样都不要落下,要比别的小朋友学得早学得多,这样才有优势。我郁闷的是,他现在居然不肯学了。”她说着,皱起了眉头。
“一个园丁培育一棵果树,都要仔细了解它的成长规律,否则乱施肥乱浇水,小树就会夭折,我们养育孩子,难道不应该比园丁更认真?难道不应该了解他的心理发展规律?他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应该为他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是学英语背唐诗对他的成长重要,还是对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重要?”
闺密的神情有些茫然。这些问题,她可能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她哪里有时间思考呢?她所有的私人时间都贡献在陪孩子读书上了。她问:“那你告诉我,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发展了100多年,关于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论述三天三夜讲不完,而一个简单的规律就是,在童年早期超负荷学习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弊多利少,因为它会干扰孩子自发的学习,毁掉他对世界的好奇心。”
“自发的学习?这个还真没听说过,照你说来,好像一个小娃娃也懂学习一样,这也太神了吧?”
“在0~6岁期间,孩子必须通过生活经验来学习。几个月大的孩子充满热情地去够他所有够得着的东西,不是他贪心,而是为了探索物体和空间的性质;一岁的孩子一遍遍地扔东西,不是为了惹怒你,而是想了解重力的存在;你往水里扔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两岁的孩子能玩上一个小时,他借此获得了对浮力的最初印象;三岁的孩子为了观察地上的小蚂蚁,一蹲半天都不会觉得累,因为他要了解动物的习性;四岁的孩子开始喜欢拆东西,有时他甚至想把电视拆开,看看里边究竟有没有小人儿存在,因为他开始学着思考……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自然万物都是他的老师。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强大的学习热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是人类通过进化获得的本能。我们父母要做的,只是不要去打扰他的学习,要保护好这种热情和好奇心而已。保护好了这种好奇心,我们就为他将来踏上知识学习的旅程做了最好的准备。”
在起跑线上惨遭压力蹂躏
“那凭什么我让他上多点课,学多点知识,反而对他有害处呢?”闺密还是不解。
“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孩子的大脑是逐步发育的,主管逻辑思维和抽象学习的大脑皮层是最先进最精密的部分,但也是排在最后发育成熟的。这也是经验——而非课堂——才是孩子最好老师的原因所在。在孩子的大脑还没有为知识学习做好准备时,在他还没学会控制情绪的时候,你给他的小脑瓜层层加压,只能是拔苗助长。更危险的是,孩子的大脑很娇嫩,过大的压力会给它带来伤害,换句话说,你拼命带孩子去上课,是希望他更聪明,但结果反而会让他变傻,甚至让他在上受到伤害,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根本不理解他!”分页标题#e#
“天哪!”闺密发出一声惊呼,“我拔苗助长了这么多年,怪不得他现在不爱学习了,还老冲我乱发脾气,要是真的变傻了,我可怎么对得起他呀?”
破除“赢在起跑线上”的迷信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认识上的迷雾要拨清;作为父母,我们自己成长的路也还很长。今天,我们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