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Facebook、微信和陌陌社交网络平台的短板和机
最近,陌陌加入了新功能“阅后即焚”为这次的主打功能,可以向个人或群组发送阅后即焚图片,加入了发送视频功能,又在个人资料中加入了电影、音乐、书籍三项。从中就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Facebook和微信就没有陌陌的这类很多功能?二者的差异又在何处?这种差异又给其他社交APP留下了何种生存空间和机会?
1、“逃离Facebook”的浪潮已然显现
虽然Facebook的流量还是稳居全球第二,但一股“逃离Facebook”的浪潮已然显现。最近,马海祥也在网上看到很多使Facebook的网友开始吐槽:
“我们每天都用Facebook,但在上面我们的儿女都不是我们的朋友。虽然他们每周末都回来吃饭,但在Facebook上,我们要装作不认识他们。”
“我不怎么上Facebook了,没太多有用的信息。身边的人也差不多。对于社交,就使用更私密的。”
“在Facebook上晒图已经out了,大庭广众下去吆喝已经out。回归到自己一片小小的空间。可能是对太多信息的一种回归。我手机上的app也逐步减少,也是一样的原因。”
“我身边用Facebook的人已经少了很多了,以前我几乎Facebook不离身,现在都懒得去看了。年轻的都开始用whatsapp了。”
“Facebook上太多家长和亲戚。我这边太多同事了,很私密的东西也很少放了,很多人只是有个FB帐号,只用来看别人。”
对于以上网友的吐槽,马海祥归纳起来有4点:
(1)、人们开始更看重私密
一开始,人们享受到“用Facebook保持跟朋友沟通”的顺畅,他们就开始无节制的加朋友,这把Facebook推上主流,但人们随后就腻烦信息的过载,这股浪潮终于给Facebook带来副作用。比如Snapchat或者Couple就把朋友列表大幅缩减到你真正有话可以聊的那几个人。
(2)、人们开始自动分流
当老一代进入Facebook后,新一代就必然有自己建立圈子的需求,Facebook不再象刚初生那样代表了年轻和酷。青少年们不想在FB上面对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也不想被审查。比如Snapchat就为这一代人提供了轻松的交流场景。
(3)、人们要离开的不是社交
人们真正离不开的是“点对点”的沟通,也就是通讯,而不是点对多的沟通,也就是社交。所以FB无法捆绑住人们,他们反而投奔了简洁纯粹的Whatsapp。
(4)、人们更喜欢纯粹移动的场景
Facebook在PC(个人电脑)上出生和成长,那些习惯在PC上发出的内容,阅读的内容,就不适合在手机上呈现和阅读。如果你对此也感到迷茫的话,那不妨看下马海祥博客的《》相关介绍,或许能给你不同的启发。
2、微信面临的局面
Facebook的老去,是因为原本私密的社交圈变得不那么私密,进而导致用户流向其他应用。而目前微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大量非熟人介入朋友圈,导致原有的私密空间变得越来越不私密,而这也很可能是微信在未来的危机之一。
对此,马海祥相信你也许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我父母也在微信上,所以我从来不在朋友圈发信息。”
“只要你的老板在朋友圈里,你就难以毫无顾忌的在朋友圈发言。再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操作,让老板和同事看不到自己。”
“每天都是一堆吃饭的图片+转来的鸡汤+无病呻吟。没多久就烦了。看不到几个真关心的东西。”
对于以上网友的吐槽,马海祥归纳起来有3点:
(1)、微信首先是私密的通讯,类似于Whatsapp,再是半公开的朋友圈和群,类似于FB和Instagram,再是全公开的公众号,类似于微博和Twitter。这是一个全面的架构。因为人们无法离开通讯,所以就附加带旺了朋友圈和公众号的运营(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的《》相关介绍)。
在PC时代,马化腾曾说过,腾讯要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场景。即:私密的QQ+半公开的Qzone+全公开的微博。在移动时代,微信毕其功于一役。
(2)、微信是基于手机而生,也在尽力避免被“变重”的压力。比如在PC上登陆微信,必须在手机上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这就避免了纯粹的PC用户。而且在PC上只能用通讯/聊天功能,不能看朋友圈也不能往朋友圈发东西,这就避免了PC上产生的重度内容把朋友圈压沉。
(3)、目前看,微信的弱点可能在于人们对“私密小圈子”的渴望。如同FB所经历的一样,一般用户在初始阶段会大量加新朋友,正在发生的是,两个新认识的人可能会先加微信再考虑交换手机号。这样,大量不熟的人和信息充斥了朋友圈。虽然可以屏蔽他们的信息,但操作成本高,处理一个需要5秒左右。对此,微信团队也在不断的做调整,具体可查看马海祥博客的《》相关介绍。
3、陌陌的社交模型
和陌生人社交是人性使然,是用户想要而不是微信所能控制,未来朋友圈一定越来越重,充满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所以陌陌的机会就在于此,陌陌从一开始就是定位的陌生人社交,是一个正好与微信逆向的过程。以下是陌陌的社交模型:
寻求陌生人社交的驱动力是永恒的,人一生下来,周围人全都是陌生人,并且现在的熟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熟人,都是从陌生人发展而来。陌陌的这一模型符合人的渴望与人社交的心态。也正是微信无法做到这点,才成就了陌陌。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微信中将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充斥陌生人和半熟人,半熟人,这些人来自同行,来自某个聚会活动,等等。
而陌陌的关系链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半熟人和熟人,这些半熟人和熟人关系一方面是从通讯录导入,另一方面则是由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社交转变而来。不过,微信依然是熟人占据,而陌陌依然是陌生人主导。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交模型构建差异,也导致了产品设计层面的差异,以下谈下不确定性的艺术,来试探讨微信与陌陌的产品设计层面差异。
4、不确定性的艺术,产品驱动力
张小龙在谈及产品核心时将有趣排在了第一位,有趣 > 功能 > 交互 > UI。而微信在早期占领用户的时候也确实做到了将有趣放到了第一位,最典型的就是“摇一摇”这个核心功能,大大开辟了微信的用户占有率。“摇一摇”可以说是将不确定性发挥到极致的功能,人性中隐藏的好奇,对于未知的渴望,性幻想,都通过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个小窗口得到释放。
早期的微信推广上,“摇一摇”这个功能可谓功不可没,但或许又是命中注定的,当微信得到腾讯QQ关系链全力支持后,羽翼丰满,用户关系链逐渐成熟,而“摇一摇”这个功能不再成为微信的主打功能,微信在功能的开辟上开始变得更小心翼翼。
微信如果要开辟“阅后即焚”的功能,则会进行慎重再慎重的考虑,原因在于微信主要是服务于熟人关系链,其基础功能必须首先符合熟人社交场景而非陌生人社交场景,微信需要考虑的是在熟人场景使用中是否需要这样的一种能够覆盖主流用户的普遍功能?所以,这也成为了陌陌等陌生人社交APP的大好机会。
微信在如何快速推出更有趣的功能上永远要基于熟人关系这一限制,而目前也只有看到微信红包这一成功案例。但陌陌这样的基于陌生人社交产品则无需顾忌这么多,其所能为用户创造的未知,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微信。陌陌逐渐增加的附近群组,留言板,附近活动,陌陌吧,地点漫游,再到最近加入的“阅后即焚”,短视频,个人资料里的电影、读书、音乐增加,都是十分有趣的功能,也是微信无法轻易加入的。
以本次“阅后即焚”为例,可以发给陌生人查看阅后即焚的图片,并且可以发送到群里,做类似发红包的操作限制查看人数,非常有趣。对于陌陌来说,加入这个功能只会为其增加社交黏性,给用户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增加更多探索的欲望。
目前微信已经失去了可以犯错的机会,它的每一步都会触动腾讯以及公众的神经,在所有人目光的聚焦下,微信只能如履薄冰,而基于陌生人社交的陌陌虽然在用户量上无法与微信抗衡,但陌陌永远有不停试错的机会,让产品变得更有趣更好玩。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由陌生人撑起来的,论坛,聊天室,博客,IM,其诞生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陌生人进行社交,利用互联网打开对于未知的探索,在已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去发掘虚拟世界的不确定性,满足探索的欲望。
在不确定的设计上,微信必须在熟人关系的社交场景中如履薄冰,才能做出更出色的功能,而陌陌从一开始就面向了不确定性,人的多面性永远挖掘不完,对于陌生人还有更多未知探索还可以继续增加,同时这种对于不确定性的探索,也是其他陌生人社交产品依然可以生存的原因所在。
5、我怎么看社交产品的?
马化腾曾经说过"打败微信的肯定不会是微信,而是另外更好玩的",并非危言耸听,用户从MSN迁移到QQ,从QQ空间迁移到微博迁移到微信,回想起来充满了各种不可能,但确实发生了。我们站在当前的角度绞尽脑汁都无法想到微信怎么被颠覆,但或许有一天真的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更好玩的东西,给大家带来更多未知的探索,于是用户齐刷刷的都从微信跑了过去。
回头看看现在的人人网,开心网,天涯,以及曾经要和QQ决战的51home等等,曾经驻留的那么多用户就这么说走就走,用户是最靠不住的。
另外也大家都请不要忘了,QQ最初也是一款面向陌生人社交的产品!QQ曾经的起点和所有社交软件都一样,都是从陌生人社交开始!这种来自边缘力量的颠覆绝非不可能,只是我们这群互联网“老人”必须依赖微信,但未来的年轻人可不一定,他们不一定想和我们这群老家伙混在一起,混在同一个朋友圈。
所以最后再反过来看陌陌,以及还有那些尚不成气候的社交APP正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这也正是巨头们都在恐惧的变数吧。
马海祥博客点评:
由于人类渴望与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体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数字化革命。只要我们是人类,就无法摒弃这种交流的欲望。只是这种交流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需求的不同而改变。